





有些人,為了自己內心那份堅守,篤定地行走四方,哪怕路上布滿荊棘。亦有些人,淡泊地安于一隅,但卻執著那份信念,哪怕無波無瀾。當所有人都忙于奔走尋找時,他早已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培育優質水稻品種,讓中國的老百姓吃上最優質的中國大米是他始終堅持的夢想!他就是我校水稻研究所所長凌鳳樓。
凌鳳樓1991年7月畢業于吉林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直接留校任教,從事水稻育種工作。多年來,還他一直擔任吉林省農業技術協會水稻協會主任、吉林省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農委農業咨詢專家。作為吉林省農委“12316”“12582”專家,他長年在電話里為全省農民解答水稻栽培疑難問題,并撰寫了水稻栽培技術科普《水稻技術200問》《水稻技術400問》等書籍。他每年都為全省近5000人講解水稻栽培技術知識,并帶領參觀吉林農業大學水稻新品展示田,免費發放水稻栽培技術服務書籍。幾年來,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水稻相關研究論文6篇,承擔國家級、省級項目6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5項。以第一育成人身份育成水稻品種16個,且均通過吉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其中6個品種獲得國家級、省級各類競賽獎項。
志存高遠 青年立下興農志
凌鳳樓出生在吉林榆樹,幼時在農村生活,學習之余他一直幫家里種地。天不亮就下地做農活,跟著母親深入到田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生活雖然艱苦,但這對于之后步入農業大學的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知識,增強了動手能力。同時,這段經歷帶給凌鳳樓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磨練,更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也正是這段經歷,高考填報志愿時,他希望能考入一所農業大學,將來做一名農業技術戰線的工作者,改變農民辛苦勞作的傳統農耕模式,于是他報考了吉林農業大學,并順利考入了吉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他的水稻夢從這里開始。步入大學的凌鳳樓,在老師們眼里是一名實踐能力強、善于思考、熱愛勞動、有毅力的優秀學生,他把學習當成樂趣,他也深信農業知識會給他的人生帶來改變。“二十多年前,農學系老主任鄔信康教授從美國回來,提出我們要搞優質米育種,生產的大米食味要好的要求。”也正是那個年代,改革開放在中國大地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人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我們不僅僅只滿足于溫飽,更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他說,“目光長遠的老主任瞄準的不僅僅是國內市場,還要挖掘廣闊的國際大米市場。白山黑水滋育的松遼平原,種植作物條件優良。搞優質食味米育種,不僅要滿足高產,還要有廣適性,適于機械化采收,要抗倒伏,有多重兼顧性。”他把這些都牢牢的記掛在心上,并時刻準備著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學習,苦心鉆研來實現老主任的愿望,這最初的愿望成為了他未來三十多年乃至畢生為之努力的研究方向。
苦心鉆研 守得云開見月明
畢業后,凌鳳樓就選擇了水稻育種研究工作。剛開始接觸科研只是給老師當助手,經常下到水稻試驗田,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署,他都要按時記錄水稻生長的各種狀態,比種田的農民還辛苦。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逐漸離不開實驗田,水稻在他眼里已然成了自己可愛的孩子了,每天都想去看一看。早上五點半起床奔赴實驗田,晚上七點才依依不舍的離開,披星戴月,數十年如一日。凌鳳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大地之子的抱負。多年來的勞作,年輕時的帥小伙不斷經受著土地的滋養,黝黑的手透露出的是他對水稻科研事業的辛勤付出,烈日灼心下的汗珠折射出他對水稻育種純粹的熱愛。我們不難想象,是怎樣執著的心才能夠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堅守住對水稻事業的執著,是怎樣鋼鐵般的意志才能夠忍受住灼灼日光的曝曬。而凌鳳樓自己也說,工作環境的確很艱辛,起早工作,整日觀察,狂風日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他田間育種的常態,稻田間他是最樸實的農民,一滴滴汗水滴落進土壤,在四季更替里的稻田融合成一幅播種和收獲的勞作畫面,傍晚農學系水稻育種的實驗室燈光總是亮著,他每天都專注自己的科研,這樣一開始便是數十載。
多年來,為了加快育種進程,水稻育種實驗需要他在海南和吉林兩地分別種植,兩地雙線一起實驗,這樣一年就可以做出三年的工作。從事水稻研究的過程中,對他來說打擊最大的事情,莫過于設計了許多理想實驗,按照育種目標設計年復一年的實驗,等到即將收獲時卻發現當初的設想和結果存在很大偏差。多年的努力都需要在一次次失敗中再重新開始。回想起那段時光,他想到放棄,認為投入了那么多的努力,但結果卻還是不盡人意。他也曾徘徊過,之前的努力難道就這樣白費了嗎?他也曾迷茫過,面對沒有回報的實驗結果,自己又該何去何從?他看著那些實驗報表,看著試驗的土地,心里一陣陣悲痛。那是他青春時就留下的夢,那些水稻不僅是他的事業,更像是他自己的孩子。他每天細心澆灌、栽培他們,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個結果。當時很多同事都在失敗面前選擇了放棄,但是他依舊懷有初心,懷有對這片吉農沃土的赤子之心。每當他想要放棄的時候,就回想自己立志報考吉林農業大學,曾經付出那么多努力去照料這些水稻,回想起鄔老師說要研發水稻新品種,這些都是一所農業大學科研工作應該肩負的使命和職責,他便默默排解自己的煩惱,調整自己的心態,每天都想象著總有一天自己會克服一切困難,在水稻育種工作中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雖然有很多人離開了水稻事業,但是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初心,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辛勤的努力總是需要時間才能夠看出成效。這期間有很多前輩一直激勵著他,這些前輩都和他一樣心懷一顆赤子之心,想要為母校做些什么,為這片土地做些什么,為這個國家做些什么。凌鳳樓表示,不僅有學校的政策支持,學院也一直在支持著他。正因如此,他覺得自己更有責任和義務來堅持自己的選擇,育種已然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深沉的眷戀著這片土地,他也堅信,他的付出總會有回報。十幾年來,凌鳳樓穿著實驗服,頂著烈日一直投入到他最愛的稻田里了。終于在去年,經過近30年的艱辛付出,凌鳳樓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吉農大521”“吉農大531”,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心有大我 千里沃野稻飄香
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之路是百轉千回。首先從父本母本的雙親雜交開始,到品種的穩定,需要六到八年。穩定以后,品種進行鑒定,產量性狀夠不夠,米制食味好不好,抗病性好不好,抗寒性好不好,抗倒伏性好不好,抗鹽堿,抗旱,抗除草劑,都需要不斷篩選。等優質性狀選完以后,拿到國家進行試驗,只有當北方地區幾個省的實驗成果表現都符合標準,國家才能進行認定,認定過程至少三年。想要研究出一個新品種,至少需要六到八年時間才能研究成功,之后還需要參加三年國家實驗,這樣就是九到十一年,才能真正研究完成一個新的水稻品種。十年,人生又有幾個十年,他把他生命最寶貴的時間獻給了這片土地,獻給了育種事業。成功偏愛追夢人,時光不負有心人,他的艱辛,不求回報,終于獲得了成功。凌鳳樓培育的“吉農大521”,2016年初試平均畝產 589.22 千克,較對照龍稻20增產 5.96%,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 77.8%。“吉農大531”,2016年初試平均畝產688.02千克,較對照組吉玉粳增產6.43%,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 75%。“吉農大521”“吉農大531”實現了吉林農業大學國審水稻品種零的突破,在農大作物育種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大面積推廣對于從根本上促進我國稻米產業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加快我省水稻種植結構調整,實現吉林稻米“好吃、營養、更安全”的發展戰略也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今年,在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暨國家水稻良種中達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活動上,“吉農大667”榮獲金獎,水稻口感好、品質優、食味值高,獲得大賽評委會一致好評。該品種的食味值已超越國際領先品牌日本“越光”稻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吉農大667”是吉林省水稻育種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該品種水稻的選育以及未來大面積推廣對于從根本上促進東北稻米品質提升與對吉林大米產業發展都有著積極的引領作用,對實現吉林稻米“營養更好吃”的發展戰略也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初心不忘 砥礪前行再逐夢
從農村到城市,無論身處何方、所從何事,在他的身上永遠閃耀著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精神,他的初心從未改變,他的奮斗從未停歇。在凌鳳樓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的團隊繼承了老師 “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鉆研的科研精神。“如今年輕人的潛質很大,需要更加細心的培養,才能使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實踐能力。如今的科研團隊需要不同的人才。作為老師,要做好帶頭工作,發掘學生的潛力并加以培養,還要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在科研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技能,不斷精進科研水平。”對凌鳳樓而言,就是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化作一棵大樹,用枝繁葉茂的一片綠色為年輕人成長護航,將自己一生根植于地下,滋養這片松遼大地,也滋養著水稻事業。
現在,凌鳳樓又將科研工作重心集中在水稻旱作上。“水稻旱作”是節水種稻的一種方式,直接把種子播種在旱地里,通過噴灌等方式種植水稻。“我們在吉林省節水種稻這方面還是比較領先的,在學校已經有四公頃的試驗田,長勢非常好。” 凌鳳樓自信說道。水稻旱種省去了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環節,減少了田間作業次數和勞動強度,有效降低了作業成本。更重要的是,水稻旱作的大面積推廣,將會有利于國家淡水資源的節約,為淡水資源的保護將作出一定貢獻。多年來,他在水稻科研事業所取得的成就如一陣溫暖的春風,點點暖意席卷大地。采訪結束時,凌鳳樓老師表示,在未來的水稻育種工作中,他將不忘初心,繼續為國家和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
長留一片赤心,如他所說,農業科研工作者要能吃苦,要能耐得住寂寞,堅守自己的科研初心,成功一定會屬于努力勤奮的人。歸根到底,初心不改,是源于責任與熱愛,是一片赤心長留于心中。這世間故事水流花開兩從容,不如把生命灑脫成一蓑煙雨任平生。凌鳳樓就是這樣的一位科研工作者,風雨兼程中,赤心長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