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4日,是我28歲生日。也正是這一天,我正式到連河村報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天中午在村委會吃飯,聽到一位村干部和鎮里的工作人員聊天:這次派來的大學生村官還是位女同志,是下來“鍍金”的吧?當時,我沒作聲,但我心里卻有一種聲音:“鍍金”算什么,我要“煉真金”,帶著連河村“點石成金”!
在一次村“兩委”成員會議上,我請大家討論村里農業生產方面有什么短板,結果大家都說,村里溝渠需要清淤,老化的機耕橋需要修建,否則將影響即將到來的夏季生產。經過一個多星期實地走訪,我親眼目睹了溝渠堵塞和機耕橋老化的現狀,意識到了問題的緊迫性。但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成功申請到項目而不耽誤生產呢?在隨后幫扶單位領導的調研中,我動起了“小心思”,帶著他們走破塘、過舊橋,現場反映問題。當天水務部門、農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現場召開協調會,村里在最短時間內申請到了項目資金,全村45.6公里溝渠清淤項目于去年8月初完成,機耕橋新建項目也排上了計劃,還給村里落實了245盞路燈指標,這讓大伙興奮不已。
但是,當245盞路燈指標到鎮后,鎮里提出要我們“讓”出145盞給其他村。得知消息時,已是傍晚時分,我當即決定用測算數據說服鎮領導。隨后,我和村委會主任一道,帶上大卷尺,騎著電動車,備著手電筒,認真測量了全村需要安裝路燈的主干道、交通盲點、生活集中區等路段的長度,并熬夜計算出所需路燈的數量,這個數字確實超過245盞。第二天一早,我們帶著標注了具體路段長度、所需路燈數量、安裝理由的表格趕到鎮里,希望鎮領導從連河村水多、塘多的實際出發,減少村民出行的安全隱患,滿足老百姓多年來對安裝路燈的期盼。數據是有說服力的,最終,鎮里給了我們220盞路燈指標。
我在這些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原以為只有自己體會,沒想到就連平時看起來并不“細膩”的村干部,也都看在了眼里。
安裝路燈的當天中午,大家在村委會里吃飯的時候,一位村干部突然端起茶杯,走到我跟前說:“趙書記,我以茶代酒敬你一杯,感謝你為連河村做的事、跑的路”。令我欣慰的是,說這句話的村干部,正是當初認為我只是來“鍍金”的那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