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設計/雨田
●吳銳
2018年暑期,清華大學校團委將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機融入社會實踐全過程,開展“使命四十年”社會實踐,組織20支支隊、210余名師生,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入手,以特區與新區建設、政府機構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基層社會治理、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為實踐主線,選擇改革開放關鍵節點作為實踐地點,追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壯闊歷程,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發展方位。
1.聚焦特區與新區建設,體驗改革開放快車道
在實踐過程中,為了系統了解改革開放中特區與新區建設成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各支隊專門前往深圳特區、浦東新區、雄安新區、海南特區等地,調研特區與新區建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新圳程”赴深圳調研產學研模式發展支隊從清華深研院到香港科技大學深研院,從蘭度生物科技到騰訊,梳理深圳四十年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城”的轉型之路,走進蛇口了解“改革開放第一支試管”的艱辛探索;赴深圳調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信業發展支隊走進華為、電信等通信企業與研究院,從交換機代理到智能手機研發、從電話通信上門報修到全球網絡可視化監測,從2G網絡的遠去到5G時代的方興未艾,了解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通信業的發展;赴海南調研自由貿易區發展支隊走進海南保稅區、互聯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的施茶村,在行走中感受四十年改革開放帶來的活力與希望……在改革開放的重要歷史地點,支隊同學們緬懷前輩的偉大功績,深入思考改革開放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深圳蓮花山頂,“新圳程”赴深圳調研產學研模式發展支隊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14周年之際向鄧小平同志雕像敬獻花圈,深情緬懷這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今天,我們格外懷念小平!”一位每年都來獻花的老黨員和支隊的同學們交流道,仿佛讓同學們回到了那個熱火朝天奮斗的年代;在前海灣,支隊成員在前海石下學習習總書記有關改革開放的講話,進行黨建知識競賽,一場場活動不斷加深同學們對改革開放的理解和認識。支隊成員物理系2017級李正遠同學在實踐后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正如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的那樣“在深圳的行程都是一節節生動的黨課,從中意識到,一個共產黨人偉大的情懷……”
赴深圳調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信業發展的支隊冒雨來到華僑城———這個鄧小平南方談話中的重要一站。支隊同學們在杜鵑山頂開展黨課學習,熱烈討論深圳四十年來的發展奇跡,主動開放與被動開放的區別;隨后支隊又來到蛇口改革開放博物館,通過展覽,深圳從一個小漁村到現代化大都市的歷史都鮮活起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這句口號,更讓支隊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深圳速度”。
2.走進鄉村,認知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基層發展
改革開放的歷史不僅僅是特區與新區的歷史,無論城市鄉村,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都在進行著適合自身發展的積極探索。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源地小崗村,到“人民小酒”蜚聲國內的巖博,從現代科技與農業緊密結合的施茶村到精準扶貧攻堅克難的巴馬縣,支隊同學走進鄉村,去調研、去思考四十年來的農村發展。
“為什么要進行‘大包干’?什么是沈浩精神?小崗村現在的發展怎么樣?”帶著這些疑問,赴小崗村調研農村經濟發展支隊的同學們走進小崗村,在當年農家與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老人一同觀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有關“大包干”的片段,聽老人講一起按紅手印的故事;在沈浩書記墓前重溫入黨誓詞,聽“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講他與沈浩書記共事的經歷,體會到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奉獻與創新;在小崗科技公司,看到了互聯網+“大包干”模式給當地帶來的經濟發展,“三變”改革在小崗村剛剛起步,小崗村民就迎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第一次集體分紅。就像支隊同學在調研結束后說道,“從小崗村的發展來看,改革要因地制宜、要永不停止,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快速發展的社會淘汰!”
在巖博,赴貴州安順、六盤水調研“三變”改革支隊的同學們造訪巖博酒廠,探尋“人民小酒”火爆的原因,調研巖博四十年發展致富之路。從一個私營小酒坊到集體的大企業,支隊同學感慨道:“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人民小酒’,但是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有屬于自己的特色產業,關鍵在于發現與堅持!”在施茶村,大數據平臺和和智能精細化管理的互聯網示范園區讓支隊的同學們大開眼界,改革開放以來現代科技與農業的結合,為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蓬勃發展的農業旅游,為鄉村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地探索。
3.深入環境保護與治理第一線,感受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從“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轉變背后,是中國四十年發展理念的不斷總結與調整,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改革開放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支隊同學深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線,去學習四十年來生態環境治理的經驗與教訓,感受一代又一代環保人建設美好家園的努力與堅守。
赴石羊河流域調研生態環境修復支隊走進武威民勤,實地調研當地環境環境治理成果。改革開放四十年,石羊河經歷了前20年的盲目發展、10年的規劃設計、10年的推行治理,這個曾經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如今治理成效最突出的地方,深深地震撼了支隊的同學們。從“沙上墻、羊上房”到17萬畝的梭梭樹和草格,世代居住在風沙肆虐的老虎口的民勤人逐漸實現了“虎口求生”到“人進沙退”的轉變。“治沙是辛苦的,沙塵暴一經過,只有洗凈臉上的沙才能看見對方的臉,吃飯要抓緊,每次吃完碗底都是一層沙子。”在綠洲旁開展的黨課上治沙前輩回憶著往日的艱辛,一句“只有始終一起吃苦,才能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在同學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樣的感受也來自赴青海湖調研鳥島生態環境保護支隊。今年是鳥島保護區建站43年,也是清華學子們前往鳥島實踐的第13個年頭。支隊同學采訪了青海湖保護區的四任局長,從“挨家挨戶和牧民溝通交流禁止過度放牧政策”到“人與自然的融合,讓生態文明建設給人們帶來收益”,四任局長的堅守與開拓正是青海湖保護區四十年生態環境保護發展脈絡最生動的描繪。
“使命四十年”專項調研引導師生在社會實踐中完成一次生動的黨課學習、一次深入的閱讀思考、一次自發的問題探究、一次系統的總結提升。各支隊均建立了臨時黨支部或臨時黨課學習小組,就地取材開展了黨課、組織生活、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出行前,各支隊閱讀了《激蕩三十年》《激蕩十年水大魚大》《鄧小平時代》等書籍資料,并舉行了讀書會。實踐結束后,支隊同學還將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百人宣講團”,進入黨團支部和黨課學習小組,以生動的社會實踐成果為載體,開展理論宣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