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博士生全球勝任力 培養高層次未來學者
●副教務長、國際教育辦公室主任 高虹
博士教育承擔著為學術界、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等各行業領域培養高層次學術型人才的使命。博士生畢業后無論是在高校任教,還是成為企業研發人員,或在政府部門任職,他們將向下一代傳授知識,為學科和行業領域貢獻新知,對專業問題做出判斷和決策。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緊密,人類發展面臨資源、環境、安全等諸多挑戰。如何在當前多元文化共存的國際社會和全球事務中發揮作用,對人類命運有更多的關注和責任擔當,是作為高層次學術型專業人才的博士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質。
無論是國際發展趨勢,還是國家戰略需求,以及學校培養目標,全球勝任力已成為21世紀人才能力素質的一個新維度,培養全球勝任力也成為教育使命的一個新內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相繼發布了全球勝任力相關報告;行業領域也紛紛在人才素質中對全球勝任力提出要求;美國教育協會指出“全球勝任力必須成為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核心使命的組成部分”。從《清華大學章程》提出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具備“健全人格、寬厚基礎、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到《清華大學全球戰略》把“著力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創新型人才”作為三大戰略目標之一,學校也明確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目標的這一新內涵。
全球勝任力,簡而言之,是指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可以從認知、人際和個人三個維度來闡釋全球勝任力的核心素養,包括了解人類文明知識和全球議題,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對不同文化持開放和尊重態度,跨文化溝通與協作能力,對自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關注人類命運有責任擔當。博士生作為未來學者,需要有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視野和參與全球事務的能力,有責任用自己的專長去攻克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能源、健康等共同挑戰問題,能在國際學術舞臺上、政策論壇上乃至未來自己職業生涯的各種場合中貢獻新知和傳播思想,做出負責任的判斷和建議,恰當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并化解文化差異帶來的矛盾甚至沖突,從而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
全球勝任力的培養需要在院系的培養目標中體現,需要在博士生的課程學習、學術生活和校園生活各環節中有效融入,需要通過課內外、境內外和線上線下的全球學程培養體系來實現。
具體而言,一是課程中融入。專業課以更廣闊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角度去講授,并探索當今全球議題。政治理論課不但講國際問題,也在全球背景下講中國議題,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二是國際項目中要求。國際項目以及出境學習和研究,在完成專業要求的同時,要求鼓勵博士生主動深入社會,了解當地社會和文化,增強跨文化的理解力和交流溝通能力;三是導師言傳身教。有國際經歷的導師主動分享體驗,為博士生樹立榜樣;四是國際化校園熏陶。進入新百年的清華加快了國際化辦學的步伐,學校在不斷走向世界的同時,也把世界帶進校園。近年來國際研究生的規模穩步增加,質量持續提升。中外學生在校園共同學習與生活,有了越來越多的交流與文化融合,一個更加國際化的校園不斷提升國際學生的中國體驗,也在提升中國學生的本土跨文化體驗。校園內豐富的國際課程、國際學者學術報告等國際交流資源需要博士生主動去發現和利用。
學校以及各院系通過統籌規劃,加強與海外高水平大學、機構和企業合作,多渠道開拓和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博士生的國際化培養提供機會和支持。主要包括國際合作培養和出席國際會議。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公派計劃和清華短期訪學計劃,支持博士生出境從事4~24個月的國際合作研究或聯合培養;為博士生出席國際會議走向國際學術舞臺提供支持。據統計,近年來超過60%的博士畢業生在學期間有機會出境學習、研究與交流。此外,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公派計劃,支持博士畢業生出境從事博士后研究,助力他們的學術成長與發展。
我們期待博士生們帶著中華文明的自信,帶著對不同文化開放與尊重的態度,帶著廣闊的全球視野,帶著參與全球事務的責任和能力,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發展與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