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譽為“石油人才的搖籃”的石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與油共進。65年的風雨歷程,“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信念追求,早已內化為全體石大人的雋永情懷,深深融入到石大人血脈中、流淌在悠長的如歌歲月中。
當年北京石油學院的“兩枝花”———體訓隊和文工團的成員校慶期間也返回母校參加活動。體訓隊老校友們參加了建校65周年創新發展大會,參觀了校史館,看到了體訓隊成員當年鍛煉、比賽的老照片,回憶了體訓隊取得的驕人成績,感受母校的發展變化,暢敘師生情、同窗情、母校情。
文工團老校友們在校慶文藝晚會“阡陌田疇上艱苦創業”篇章中帶來了情景詩朗誦《難忘的時光》,已經滿頭華發的老校友們講述了自己當年參加學校建設的親身經歷,謳歌了老一輩石油人可歌可泣的事跡。而60周年校慶時他們就登上校友師生聯誼會的舞臺,自發組織表演了綜藝節目《憶當年》,贏得陣陣掌聲。
1956、1957級煉制系孫愛忠校友與同窗興奮地說:“能夠參加學校65周年校慶演出,為母校華誕獻上深深祝福,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雖然我們的孫子孫女現在都上大學了,但我們內心依然青春永駐,看到‘00后’學生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母校的蓬勃發展。青絲換白發,初心永不改。母校,我們永遠愛您!”
從事海洋石油研究工作60余載的方華燦教授1952年成為“北京石油學院籌備工作組”成員,負責起草“北京石油學院計劃任務書”,他滿懷深情地說:“能夠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的創建盡自己的力量,真的特別驕傲和自豪!”他回憶起建校初期學校在考慮當時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注重借鑒和學習國外高校的辦學經驗,從1954年起開始聘請蘇聯專家到校指導工作,為當時擴大師資力量、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回顧學校歷史讓方華燦教授豪情滿懷,談到學校發展,他對學校加強海洋工程領域的研究很是興奮。他說,正在穩步推進“雙一流”建設的石大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使命,相信把握時代脈搏、加強學科建設的石大能夠培養更多海洋工程人才。
83歲的周體偉校友1951年參軍并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6年退伍后渴望接受高等教育。懷著質樸家國情懷,對石油知之甚少的他后來考入了北京石油學院學習煉廠機械專業。因為參軍而離開課堂多年,重回校園捧起書本的他,困難可想而知。但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激勵著他克服種種困難,通過文化課程的學習,他更加了解石油、熱愛石油。
“工科學生也要有文化修養。”被老同學稱為“大文豪”的周體偉說。北京石油學院時期,由學生社團海燕詩社創辦的《海燕詩刊》在當時的北京高校尤其是學院路的八大學院學生中廣為流傳。周體偉1957年成為《海燕詩刊》編輯,并在當年的第三期上發表了一篇懷念他在抗美援朝時期的戰友孟繁元班長的文章。1958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海燕詩社組織了大型詩歌朗誦會,周體偉寫了題為《共青團員》的長詩。“除了學好專業知識,培養自己的業余興趣愛好,開闊眼界和事業也很重要!”周體偉談及在海燕詩社的難忘歲月,也不忘叮囑石大在校學生好好學習,拓展知識面。
趙亮校友1956年考入北京石油學院學習電廠機械專業,回想起在校期間與同學們參與十三陵水庫建設挑土勞動的經歷,他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建設水庫時正值北京酷暑,他們每50人一組住在山腳的露天大工棚里,干的是“夜工”,晚上十一點半從工棚出發,走半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勞動地點,“一路上扛著鐵鍬跟參加水庫建設的戰士們高聲唱著革命歌曲,真的讓人熱血沸騰、干勁十足。有一次毛主席到壩上視察工作,雖然我們前一天做了一晚上的工,特別累,但聽到毛主席對我們的講話后,我們卻更加精神抖擻,那天工作量都翻了一番。”趙亮校友激動地說。
畢業時,國家正急缺石油石化方面的專業人才,趙亮校友想從事石油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更多石油人才,于是就選擇到撫順石油學院任教。“我就是名普通老師,踏踏實實教書育人是我們做教師的本分,為石油行業培養更多優秀學生是我的心愿。”趙亮校友平靜地說。
鉆井1953級校友曹玲是北京石油學院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回想起學校遷校東營、干打壘上艱苦創業的歷程,她為石大人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所感動;回想起嘔心瀝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師,她心懷無限感恩,幾度哽咽;回想起工作后和教學組同事們一起備課、互相學習、互相督促,為當時的教研室獲殊榮,還被《光明日報》報道,她又充滿了自豪。她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了石油教育事業。
看到1964級蒲倫太校友時,他正和妻子在圖書館前拍照。“今年正好是我畢業50周年,感恩學校給予我知識以及成長的養分!”蒲倫太校友興奮地說。他認為,母校見證了他的成長,而他見證了母校發展,砥礪前行的石大需要新時代的青年學生續寫華章,他對青年學生也充滿希冀:“人生的價值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上學期間要好好學習,畢業后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