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近日,第十五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揭曉,15位優秀地質科技工作者獲得表彰,石大地球科學學院龐雄奇教授榮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研獎。
龐雄奇,1961年生,湖北崇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龐雄奇長期從事油氣成藏研究,創立了油氣門限控藏理論模式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重大成效,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0項,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重點基金項目等多項重大研究項目,出版《油氣運聚門限與資源潛力評價》《油氣分布門限與成藏區帶預測》等專著23部,發表論文36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4項和應用軟件10套。
赤心熱誠,好之樂之龐雄奇常說,怎樣選擇自己的專業?要選自身熱愛的、可實現價值的和對社會有貢獻的。對油氣地質與勘探這個專業,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他敬業奉獻、兢兢業業30余載,無疑是至誠熱愛的。
這份熱愛源于他從小對自然和地質的耳濡目染和探索。龐雄奇的故鄉在湖北省崇陽縣港口鄉洞泉村,此地臨近武漢市并盛產各類礦產。他小時候就常看到有地質學者背著包,拿著榔頭、放大鏡來到自家門口的實習基地搞測量、做研究。心懷對廣闊自然的好奇、對大千世界的憧憬、對科學研究的崇敬之心,只要地質學者們一來,年少的龐雄奇就追隨著他們漫山遍野跑,更因此有了長大后從事地質工作的夢想。
童年的理想并沒有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停滯,這份熱誠一直未曾消弭。1978年龐雄奇參加高考,填報志愿時,他選擇了江漢石油學院、武漢地質學院和武漢水利工程學院,專業則是“清一色”與地質勘探相關。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漢石油學院勘探系,自此,真正踏上了他的油氣地質教學科研之路,成為了一名為祖國尋找油氣的“行者”。
學習對于許多人來說是件辛苦的事情,然而龐雄奇卻始終覺得讀書學習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懷揣夢想,一輩子都在干著自己喜愛的工作,還有比這更幸福更快樂的事情嗎?”他上大學時,描述地質工作者很寫實的一句話就是“上山背饅頭,下山背石頭”,也有人對油氣地質與勘探這個專業嗤之以鼻,“遠看像個要飯的,近看像個逃難的,走近一看是個搞勘探的”。由于地質工作環境艱苦,學校的學習設備也很簡陋,當年班上許多同學萌生了轉專業甚至退學的念頭。但不論旁人是怎么想怎么看的,龐雄奇認準了自己的選擇就義無反顧。他覺得:
“工作學習再苦再累對于我來說,根本不算什么,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他不止一次跟他的學生回憶起,上大學時他和同班同學兼好友黎茂穩(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入選國家“千人計劃”),經常針對地質專業知識互相提問回答,并規定誰能有理有據說服對方,或者提出問題難倒對方,則可以得到一定獎勵;反之另一人則要受到懲罰。兩人常因為一個問題觀點不同爭得面紅耳赤,也會因為解決了某個難題取得了進步,激動得夜不能寐。
因為熱愛,所以虔誠;因為虔誠,所以投入;因為投入,所以快樂。心向往之,樂此不疲!
匠心獨運,務實求真傾注了時間和心血,累積出的必然是碩果芳香。多年來,龐雄奇潛心篤志投入到盆地分析、油氣資源評價、油氣成藏機理與分布規律的學習與研究中,用一顆純粹的匠心,腳踏實地求實求真又大膽突破創新。他最突出的創新成果是提出了“油氣門限控藏理論”,這一理論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找油氣的方法,已在國內外26個盆地和探區得到應用。
這項研究開始于在大慶石油學院攻讀碩士期間。龐雄奇作為學生跟著導師為油田公司做油氣資源評價研究工作,他們花費三年時間辛苦測算出來的結果,相關領導和專家并不相信;后來,他們只好依據油田領導和專家們的經驗結果,修改油氣運聚系數,改動了原來自己預測的結果。人為主觀因素對資源評價結果影響讓龐雄奇深受刺激,他暗下決心要研究出一種新方法,以便得出更為科學嚴謹的資源評價結果,并消除人為主觀因素對最終研究結果的影響,讓石油企業信服和放心。從此他便開始潛心研究油氣生排運聚過程中的臨界條件或油氣門限的控藏作用,希望通過這一“切入點”打開油氣成藏與分布的奧秘。
1991年,他提出了“排烴門限”的概念,修正和改變了長期以來基于源巖殘留烴量判別和評價有效源巖并指導油氣勘探的邏輯錯誤并在實踐中得到檢驗,相關成果在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表。此后,他基于油氣門限控藏的學術思想一直在同一領域開展研究,通過統計分析、物理模擬和數值模擬等多種方法和技術,發現含油氣盆地存在三類10種油氣門限,它們在盆地形成與演化過程中的聯合、組合、復合決定著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結合近30年的探索和在國內外26個盆地和探區的應用檢驗,這些成果先后形成了《油氣運聚門限與資源潛力評價》、《油氣分布門限與成藏區帶預測》和《油氣富集門限與鉆探目標優選》三部理論專著,同時,他還與油田公司的專家學者聯合出版了12部與各類盆地和地質條件相關聯的應用成果專著。圍繞相關成果,龐雄奇及其帶領的團隊共計發表360余篇論文,申請34項發明專利,已獲得14項發明專利授權和10套應用軟件著作權。
初心不忘,授人以漁龐雄奇不僅自己獻身于為祖國找油氣的事業中,同時也盡心竭力育人成才。與學生在一起,他是和藹可親的師長。他的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刻苦鉆研,都是值得學生們學習的優秀品質。他最新開設的課程“追夢地球,尋找石油”采用“教師講解+文獻檢索與閱讀+研討+參加學術會議+野外實習”的綜合模式,小班教學,教學方式與國際接軌,使大一的新生全方位地了解石油地質專業,引領并培養他們對油氣勘探的興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龐雄奇從事油氣地質與勘探方面的教學工作以來,一直是秉持這樣的理念。截至目前他已培養了14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只要是有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的事情,他一律支持。例如,他支持碩士生和博士生多發表文章、參加國際國內會議、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申請國際國內各大獎項,目前已經支持培養海外博士學位學生7人,已有9人獲得AAPG助研金。有2名學生分別獲得李四光優秀博士研究生獎和優秀碩士研究生獎。他的研究生團隊還獲得了石大“十大優秀集體”榮譽。他早期培養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學生中留在石大地球科學學院任教的老師中,李素梅教授獲得國家地質金錘獎,陳冬霞教授是學校優秀青年教學骨干教師,姜福杰副教授獲得北京高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最受學生歡迎獎等榮譽。
為了提高學生作學術報告的能力,從2014年開始,龐雄奇作為油氣成藏定量研究團隊的負責人,組織團隊老師和學生于每周日晚上召開自由學術報告會。報告會旨在鍛煉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并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報告會還設置了學生點評環節,鍛煉學生點評的能力。龐雄奇及團隊其他老師每一期報告會都會到場,用大量的時間悉心指導每一位學生,同時每期還邀請行業內的不同教授、學者或油田專家等作為特邀嘉賓到場指導,并給予每一期優秀報告人榮譽證書和獎金以示鼓勵。截至目前,報告會已歷經四載,成功舉辦了150多期。
為學為師,立德立言龐雄奇總是心懷感恩,他說:“我們是這個時代最幸運的人,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變化,看到了祖國由弱變強,并為此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回報。今天美滿的生活是自己以前沒有想到的,更是父母們從來沒有夢想到的。”
1995年,國家選派100名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出國留學深造,龐雄奇作為中國石油系統唯一入選者,被送往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跟隨世界著名科學家Ian8Lerche教授學習“盆地模擬”的理論和方法技術。一年后,他在南卡羅萊納大學進修完成了博士后課題研究,跟那個年代的所有留學生一樣,他面臨著繼續深造還是回國效力的艱難抉擇。由于當時世界石油行業不景氣,他在美國工作的表妹,已經為他做好轉學計算機專業的準備,導師也準備好了他繼續研究工作的科研經費。但是他內心牢記不忘的是少年時代一直堅定不移的夢想,那就是為祖國找油氣!他說:“國家花重金培養我們這批人,是希望我們學成回國為國家的建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國家需要我們,如果不回去,良心上就過不去。”
龐雄奇時常跟學生講,他這一輩子能在自己喜愛的石油地質與勘探領域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許多人對他的幫助和指導。每次新學年開學他和新生見面,分享最多的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他說:“我感謝父母的養育和鄉親們的幫扶;感謝高考制度改革使我高中應屆畢業就能參加高考并學習了自己最喜歡的地質專業;感謝改革開放給了我作為學科帶頭人出國深造的機會;感謝我的恩師———大慶石油學院的陳章明教授、中國地質大學的陳發景教授、美國南卡羅里納大學 Ian8Lerche教授等;感謝王鐵冠院士、金之鈞院士等前輩、同行對我做學問的指導和肯定,引領我在為祖國找油氣這條道路上一往無前;感謝張一偉教授、王濤老部長等對我的教導……惟有盡心盡力回報社會,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方能不辜負社會國家、父母親友及恩師前輩對我的培養和期望。”
行者無疆,一個在尋找油氣道路上不懈前行的行者,其追求是無止境的。“專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竭誠盡力為國家做點事”的心聲是龐雄奇作為師者送給年輕人的箴言,更是自己一直奉行的守則。文/本報特約記者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