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此生遼闊高遠——讀《自由在高處》有感
人,生來不自由。年幼時,有父母的限制,老師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的約束,工作中的各項規定,法律和道德約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熊培云說,真正的自由源自內心的渴望,是不斷的獨立思考開出的花朵。可以具體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對夢想的追尋。所以個體對自由的感受是千差萬別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歌德說,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個人宣稱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我說,沒有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能捍衛自己自由的,永遠只有你自己。You the Freedom,你即你自由。
看完這本書,我的腦海里總是回想起影片《肖生克的救贖》中瑞德關于監獄高墻的一番話: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所以老布在光明到來時因無法承受陽光的照耀而選擇死亡,那一幕,我看到的不是老布懸掛著的身軀,而是個性與思想的死亡,是對自由的喟嘆。
帕特克里曾說:“不自由,毋寧死。”所以我想安迪才會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通過20年鍥而不舍的挖掘,終于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從500碼長的下水道中爬出。自由不可能那么輕而易舉,它也許曲折,也許要在黑暗里瑟瑟發抖,甚至可能會依靠向強權妥協,但這些真的值得么?我認為不!
相比之下,我更認同熊培云的話:“不自由,仍可活。”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變了,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在我們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誠的態度待人,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通過小環境的改變來影響大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燦爛美好。
偶爾走失,從未離開。沒有比生活更古老的過去,也沒有比生活更高遠的未來。
一位語言和行動機能受損的女孩陳曦在看完這本書后說自己相信“自由在高處”,相信“雖然身陷囹圄,但是囹圄之上有藍天”。仰望窗外精神的蒼穹,陳曦在那里看到了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時間的溪水里垂釣星星,不必終日奔波于風塵。看大地寒來暑往,四季消長分明;看種子播撒信念,古樹支起蒼穹。
我愿歲月無負天地,我愿此生遼闊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