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俐芝,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曾獲評校級一等綜合獎學金、“劉筠獎學金”、2015-2016年度校級優秀研究生稱號、“芙蓉學子·學術創新獎”等榮譽,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學術論文。
本報記者 李增明 在周圍同學眼中,斬獲各類獎學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學術論文的陶俐芝,當然是學霸。然而身為學霸,陶俐芝的學習之旅卻不同于其他人的一路平穩,有著不尋常的“逆襲”。提及自己的中學時代,陶俐芝自稱幸運。進入高三時,老師對她最高的期待僅僅是考一個二本院校,但是她放下了外界的評判,沒有被壓力和焦慮左右,學習狀態漸至佳境,成功考入我校就讀。沉穩而堅定,是陶俐芝一貫的人生態度。
常有戲謔稱大學是墮落的溫床,面對著安逸的環境、自由的時間、相對輕松的課業,自律二字,說易行難。而對此,陶俐芝顯得格外清醒和冷靜:“本科期間,我沒有忘記自己第一身份是學生,一切應以學習為主。在大學四年,我每一個階段都會給自己制定一個小目標,然后不斷地去實現這一個個目標。”正是這種踏實進取的態度,讓大學生涯成為了陶俐芝新的夢想的起點。
也正是在本科期間日復一日的學習中,陶俐芝感受到學海的浩渺與獲取知識的快樂,“讀完本科之后發現自己在專業上了解有限,希望進一步去探索地理學科的廣袤世界。”于是,她決定繼續深造。在進行方向的選擇時,她選擇了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這一方向,具體從事建立降水預報模型、對降水量進行預報的研究工作。研究伊始,陶俐芝是快樂的:身為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做實驗是家常便飯,她向來享受這種過程,“做實驗的時候總會發現一些新的事物,給人新奇的感覺。”在一次做長江流域降水測報的時候,她驚喜地發現自己的預測結果準確率很高。這一次的實驗成了陶俐芝的科研啟蒙,讓她真正意識到了自己所處領域的意義與價值,“這樣就可以將降水預測應用于實際生活,提前對洪水進行預警,在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意義重大。”
但很快陶俐芝便發現,學術研究遠沒有她想象的那么簡單和輕松。“不僅僅需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精力,更是對耐性的極大考驗。”陶俐芝表示,從確立思路到一篇論文的正式完成,中間幾乎每一個階段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看到他人有好的思路想要借鑒,但自己實際操作起來卻發現效果平平,與預期相差甚遠。”論文中涉及的相當一部分數據,需要瀏覽大量英文網站,不論搜索還是閱讀都困難重重;而等到論文投出去后,往往會返回許多刁鉆的意見,有時候一個問題都要想上好幾天,和老師探討之后才能回答……不過最大的難關是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漏洞,研究中涉及到的非本專業研究的編程知識,于陶俐芝幾乎是知識盲區。
面對研究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陶俐芝心態一直很平和,從未輕言放棄,“我相信憑借努力和堅持,再加上導師的悉心點撥,難題定會慢慢被攻克。”為了抓緊一切機會突破研究,除了上課,從周一到周五陶俐芝幾乎全天都會在實驗室,遇到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有所心得時,她都會第一時間和導師探討。提及這些,陶俐芝無比感激自己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導師賀新光老師,她一再表示,“能夠遇到賀老師,真的是我研究生階段最最幸運的事情。”
“賀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科研能力非常強,對學生很負責,總是會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他非常尊重和信任學生,會給我們一個很寬松自由的研究氛圍。”從找思路、編寫代碼,再到正式撰寫論文,陶俐芝表示:“我的第一篇SCI幾乎是賀老師手把手帶出來的,每一個步驟他都親自進行了指導。”而第一篇論文發表之后,陶俐芝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從此之后,賀新光老師給了她更多的發揮空間,“第二篇SCI老師只給了我一個大方向,讓我自己來想具體做什么、如何做,只在適當地時候給予我一定的指導。”有了前期的經驗和基礎,陶俐芝的研究漸入佳境,論文發表也水到渠成。
多年的求學時光,陶俐芝對學術研究的理解一直很清晰,“學術研究是一件很嚴謹而且要有耐心且耐得住寂寞的事情,既然讀了研究生,就一定要認認真真地把求知探索當成一項事業來做。”由此,她說自己始終是在“一心一意搞研究”,“不要三心二意”,是她最愿意分享給學弟學妹們的心得。學術固然枯燥清苦,然而,“當論文發表后是最開心的時候,看到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成果,這種成就感是別的事情無法比擬的。”
如今,陶俐芝行將畢業,提及畢業后的規劃,她表示希望從事教育工作。在師范院校求學七年的她,始終懷有為人師者的向往,加上成長路上總少不了恩師提點,能夠把所學的知識教給更多的人,于她,有著別樣深刻的意義。都說學地理的人心胸是寬廣的,因為心中裝著無盡的丘壑起伏。這大概說的正是陶俐芝的人生,她的心志如山原平坦寬廣,相信在往后的磨礪中,她也定將成為學生心中的一座溫柔而堅定的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