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傳遞愛創造美———訪我校優秀教師曾娜妮
曾娜妮,中共黨員,藝術學院副教授,藝術理論教研室主任。任教期間始終遵守師德規范,堅持將責任心融于日常瑣碎繁雜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獲湖南文理學院2018年優秀教師。
記者來到藝術學院音樂17103班的上課教室時,發現講臺上的“老師”竟是一名學生。他“講課”的時候磕磕絆絆,憋紅了臉,握緊拳頭,多次下意識地朝臺下某一處望去。
“沒關系,慢慢說,把自己想要表達的說完整就好了。”坐在臺下的曾娜妮微笑地看著他,言語間全是包容,學生像吃下了定心丸一樣,終于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溫柔、耐心、端莊,舉手投足充滿愛意讓人如沐春風,這是曾娜妮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她就像我們的媽媽,也像我們的姐姐”
音樂17103班的楊續濤是曾妮娜重點關注的學生,曾老師評價他“有天資,就是喜歡偷懶。”“不斷地練習實在太辛苦了,就想偷個懶,老被曾老師批評。”楊續濤有點不好意思,卻也很感激,“她很嚴厲,會立刻指正我的錯誤,幫助我制定學習計劃,規定每天的訓練時間,督促我練習。”
已經畢業好幾年的學生,每回出差,只要經過常德,一定會來看望曾娜妮,他們說:“以前還小,很多困難和心事都會和曾老師說,她會溫和耐心的給我們許多建議,像媽媽一樣關心我們。對我們來說,她就是我們的曾媽媽。”
這樣的一份關心、一句媽媽,是對曾娜妮心靈最好的滋養,也是她悉心教導學生的最好證明。
“訓練的時候,曾老師會嚴厲的指出你的錯誤,”參加表演的同學說,“她會陪著我們反反復復地設計動作,一遍一遍地看我們練習,摳細節,在大家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我們大家伙打氣。沒有曾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我們。”
“我的孩子們都很爭氣,”曾娜妮每次說起自己的學生十分自豪。在她的指導下,學生的作品先后獲湖南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二等獎,湖南省音樂教育論文評選一等獎。她帶領學生參加過省級文藝演出10余場,市級文藝演出30余場。
課堂上,她認識并了解每一個學生,會根據他們不同的問題進行輔導,也正因為她的和善可親,曾娜妮被學生們稱為“娜妮姐”。
在她擔任班主任期間,她所帶的班級曾獲校優秀班集體、優秀團支部,所帶班級學生獲得湖南省創新創業競賽二等獎。
“藝術是美,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曾娜妮在教學中,尤其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和個性的培育,她一再強調:“藝術是美的,我想把這份美好,傳遞給每一位熱愛藝術的學生。我們的學生充滿個性,但個性并非以自我為中心,更不是博人眼球,而是在正確積極的價值觀下對自身才華的展示。教學生學藝術,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然后再激勵他們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光彩。”
曾娜妮自小學習揚琴,本科學好技能,碩士主修專業理論。多年的鉆研與學習,早已讓藝術成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的練習,使她更加自律,也學會了感知情緒,釋放情緒。
在她眼里,當老師和學藝術都是很美好的事。能把這么多年積累的藝術知識和經驗,傳授給更多和她一樣對藝術懷著滿腔熱血的學生們,她表示非常滿足和幸福。
事業中,她一直思考,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所以她認真鉆研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運用“學生坊”模式,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課堂上,學生成為主體,負責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向老師展現自己的優缺點,老師負責引導,幫助學生發現問題,鼓勵他們在“講課”過程中不斷完善。于是有了本文開頭的這一幕。
41歲的曾娜妮,承擔一線教學工作已經19年。一直從事《中國音樂史》《揚琴技法》《音樂欣賞》等核心課程的教學,連續五年教學測評名列學院前茅。永遠保持學習的能力“學生們的成長很快,如果我稍微松懈,就會被‘嫌棄’,老師跟不上學生的成長就當不好老師啦!”曾娜妮笑著說。學生們鞭笞著她在教學上始終保持著一種熱情和沖勁,也促使自己快速地成長。
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曾娜妮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她曾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級教改教研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項,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1項,主持校級教改教研項目2項,發表教研教改論文10余篇,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科研是教學的最大助力,現在的知識體系更新很快,如果在學習上有所松懈,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能長期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就無法抓住學生。雖然科研并不是一項輕松的工作”,她說,“但通過做科研項目以及訓練,我可以獲得更高的專注力、思考力、解決力。”
付出總有回報。在十多年的教學中,曾娜妮先后獲得學校“教學質量優秀獎”5次,“教學質量評比一等獎”1次,教學成果二等獎。
此外,她還擔任常德絲弦和寫作基地項目的指導老師。曾娜妮覺得,“作為藝術類老師,能把藝術、生活和教育結合在一起,我覺得這才是豐富、充沛具有創造性的人生。”(王貝心 肖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