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干細胞常被人們稱為“萬用細胞”“種子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和人體器官的潛在功能。
然而,也有一類“壞”干細胞———“腫瘤干細胞”。它們是腫瘤的“種子”,是導致腫瘤的一系列惡性行為的最原始的細胞,并最終結出“惡果”。膠質瘤干細胞(GSC)就是如此。
膠質母細胞瘤,其俗稱為“腦瘤”,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且最難治愈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一種名為ALDH1A3的蛋白則是“種子”背后的“黑手”,它的活躍,能夠讓“種子”更加具備侵襲性、耐藥性,更容易成長為腫瘤。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王慧博教授團隊發現,有一種名為USP9X的酶,能夠與ALDH1A3蛋白結合,進而使“種子”保持了這些繼續作惡的特性。他們發現USP9X特異性小分子抑制劑WP1130,能夠高效地抑制ALDH1A3的去泛素化作用,最終使得“種子”失去了繼續作惡的能力。日前,該成果已在國際頂級醫學綜合期刊《TheJournalofClinicalInves鄄tigation》(臨床研究雜志,5年影響因子14.434)上在線發表。
這項研究揭示了膠質瘤干細胞從“種子”變成“惡果”的一種全新的背后機制,也評估了WP1130作為針對此種腫瘤的新型分子靶向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為臨床治療GBM提供了新的策略。JCI雜志也為該研究專門配發了特約評論文章。同時,JCI出版的當月文摘JCIThisMonth將這一研究工作做為重點推薦。
近年來,王慧博教授致力于腦膠質瘤發病機制、腫瘤耐藥以及膠質瘤干細胞的基礎-臨床-轉化研究,作為通訊作者在JCI,Brain,CancerResearch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原創性論文10余篇。宣傳部 蔡心軼 一附院 陳正新本報訊 焦慮障礙是最常見的神經精神疾病,針對我國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焦慮障礙的患病率高達5.6%。
大腦有許多獨立的功能區域,每個區域“分管”不同的心理能力,各司其職。有研究發現,大腦中有一個叫做BLA(基底外側杏仁核)的“專管”焦慮相關行為的區域。南醫大韓峰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盧應梅教授、浙江大學藥學院陳忠教授合作,篩選出了一種Tmem74蛋白,它能夠影響BLA區域的神經機制,對焦慮行為進行調控。這一成果近日在MolecularPsychiatry(《分子精神病學》)在線發表。
“我們發現,Tmem74蛋白在成年人腦內高度聚集,焦慮發生時,Tmem74蛋白量顯著下降。”課題組從小鼠身上發現,焦慮一旦發生,小鼠腦中BLA區的Tmem74蛋白表達會明顯下降;相反,如果在該區域中想辦法讓Tmem74蛋白過表達,小鼠就會出現抗焦慮行為。這就好比,BLA是一條水泥路,Tmem74蛋白是水泥,水泥一旦減少或者缺失,小路上的石子———這些神經元就“鳩占鵲巢”活躍了起來,小路的功能就破壞了,表現在人身上就可能會是情緒的不穩定等焦慮行為。
“目前雖然臨床有一些抗焦慮作用的藥物,比如安定,但都不是單純針對焦慮障礙的靶向藥,副作用多,依賴性強。”韓峰教授說,“這是因為對疾病的發病機制仍不完全了解和藥物靶標不夠精準。”團隊的這次成果叩響了發現抗焦慮藥物新靶標的大門。宣傳部 張彥會
南醫大揭示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中炎癥反應的內在負性調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