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承優良傳統 培養一流人才
微生物學教研室由陳華癸院士于1950年創建,現有教授9人,副教授9人,講師2人,青年千人計劃1名。開設本科生課程12門,研究生課程6門,1門留學生全英文課程和1門在建的微生物學MOOC。微生物學系列課程多年來長盛不衰,先后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目前微生物學MOOC也即將上線。
教研室通過集體備課制、互相聽課制、名課觀摩制、定期實驗操作培訓制、期中期末檢查制、導師制和出國進修制等,充分發揮中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積極推進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使他們在教學上有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榮獲全國高校農林類專業微課教學比賽二等獎1項,校教學質量優秀一等獎2項,校教學質量優秀二、三等獎10余項。
考慮到農業院校農科、理科特點,已建成從理論教材、實驗教材到教學輔助資源CAI、電子教材到數字課程的多元化微生物教材體系。建立了“基礎性—綜合性—研究性”等多層次、多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建成了普通微生物學實驗精品實踐課程,開發了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多環芳烴降解菌的分離及初步鑒定”。以國家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省生物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為基本技能訓練平臺,積極利用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生物農藥國家工程中心和農業部微生物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等研究創新訓練平臺,以及湖北省大學生生物學實驗技能競賽、IGEM、挑戰杯等品牌性創新競賽平臺,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近年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與本科畢業論文選題90%都來自導師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IGEM團隊自2013年參賽以來,4次奪得全球金獎。
盡職盡責、潛心育人
有機化學課程組現有教師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課程組面向全校學生開出24門課程,年人均教學工作量430余標準學時。
教學管理注重“細”而“實”,課程組建立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如卓有成效的青年教師培養制度,該制度顯著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近三年來教研室連續斬獲兩屆青年教師講課競賽校一等獎;教師輪流值班輔導制;常態化多形式的教研活動:如教學難點討論、專題研討、名師示范課及實驗教學改革研討等。
課程組重視教學研究與改革,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培養模式及課程考核等多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研究與實踐。例如,在理論課教學中,將基于問題式(PBL)教學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充分體現綠色化學理念,自行研制微型實驗教學儀器12件。
積極開展有機化學MOOC教學研究,師生互動積極,2017年中國大學MOOC平臺統計表明,該課程每周回答學生問題數量處于該平臺1000多門課程中的前10名。同時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本年度承擔了“藥明康德”杯有機化學競賽,初賽人數近千人,涉及10個學院學生,該項競賽明年面向全省、后年面向全國高校學生。
近年來,《有機化學》先后獲得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國家精品MOOC在線開放課程榮譽,該課程在全國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地位。
寓教于研培沃土育英才
土壤學教研室創建于2006年,2010年獲批土壤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水平高的教學隊伍,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杰青2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省優秀教師1人、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校師德先進個人3人。
始終堅持“寓教于研,科教融合”的教學理念,做到教學科研緊密結合、互促共進。堅持青年教師導師制、教學科研一體化培養,定期交流教學經驗,研討教學方法。劉凡、呂國安等教授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堅持指導本科生野外實習30余年,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綜合建設“科研-教學基地”,建立實驗室+科研平臺+實習基地結合的開放自主創新實驗模式,建立系列課程實驗內容銜接、綜合,多層次、多模式的實驗教學體系。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習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等問題,引入“互聯網+”理念,及時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建成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中國大學慕課1門、省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主編出版“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教材3種,并獲農業部優秀教材,建設了1T的圖片、動畫、視頻等數字資源。利用30余年積累的實習資料,創建了鄂東南綜合實習區的數據庫,將各種教學資源實現數字化和集成化。開發不同版本的實習系統,通過互聯網推送給學生,構建“隨時隨地”的課堂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近年來,主持省級教改項目5項、校級教改項目2項,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指導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30余項,獲全國“挑戰杯”等省級以上獎勵50余人次,指導學生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0余篇。教研室參與指導的“綠色協會”獲全國百強社團并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資助項目1項,學生受邀參加國際青年會議。成功舉辦全國土壤學師資培訓班,中國教育報、湖北日報、鳳凰網等媒體先后進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