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使我國的產業結構面臨巨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產生重大變革。高校如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對接國家戰略、對接區域發展戰略,為產業結構調整、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3月5日下午,虹口區區委書記孫衛國應我校黨委書記馬德秀邀請,接受了我校新聞中心專訪。孫衛國書記在暢談虹口區發展的同時,縱論官產學研結合,規劃與交大的合作,指出虹口和交大應該有更多的交集,更加解放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在上海兩個中心建設中,共同做出更大的貢獻。
“交大的優勢與虹口發展對口”
“交大和虹口并不毗鄰,但現在跨國家跨地區的合作都很平常,我們的跨區合作不成問題。”孫衛國書記和藹親切,幽默的語言引起了大家的笑聲。孫書記向我們介紹了虹口區近年來的經濟發展情況。近年來,虹口區積極進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強了城市布局的調整,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盤活了國有資源,確定了圍繞服務業的“航運虹口”的功能定位,下一步將積極發展國際游輪經濟、發展航運與金融的合作、發展航運和貿易的合作。
孫書記指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對于虹口來說是個絕好的機遇,北外灘不是簡單地開發房地產,而是要發展航運要素市場,引進大批航運企業;世博會也給虹口帶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虹口正在謀劃乘“世”而上的發展戰略,對知識、對人才、對科技成果都有很大的需求。“這正是和交大合作的最好機會。”孫書記說,“虹口面臨非常好的發展機遇,這就更歡迎、更迫切的需要和高校、科研單位進行聯系,更迫切的需要我們的教師、科研人員能到地區當中大顯身手,使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經濟結構轉變如虎添翼。”
“交大的優勢正好與虹口的發展需求吻合,在這些領域我們都有廣闊的合作前景,”孫書記儼然向交大發出了“合作邀請”:造船是交大優勢學科之一,希望能在虹口的游輪經濟中有所建樹;知識服務業對信息化水平和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希望能從交大電信、電子專業中得到幫助;“特別是,交大新成立的高級金融學院,正好與虹口下一步要大力發展金融航運業的規劃非常吻合,這是一個新興的方向,希望我們可以合作做更深入的研究。”孫書記指出,我們國家航運高端市場起步較晚,現在還比較空白,這個方面不僅是要加強研究的問題,還要培養人才、開發產品,還可以建立一些有利于發展金融和航運的機構。
我們邀請孫書記帶隊來交大考察交大的優勢學科,把“命題作文”交給學校的研究隊伍,進一步促進政、校、區合作,孫書記爽快地答應了我們的邀請,表示一定會親自率領班子到交大實地考察和學習,探討交大與虹口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合作。
“我與交大很有淵源”
孫衛國書記與我校很多老領導、老同志都很熟悉:“何友聲院士還上班嗎?翁史烈老校長身體可好吧?謝繩武校長和我都是大同中學校友……”孫書記殷切地過問一個個老朋友的近況。
“其實我與交大很有淵源”,孫書記回憶到,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交大徐匯校區旁邊有家化工廠,對環境影響很大,交大師生不堪污染,曾經到化工廠提意見。“那時我擔任政治處副主任,交大師生就是我接待的。”孫書記說,他把交大師生帶到車間參觀,大家看到車間里的工人師傅們條件十分艱苦惡劣依然在堅持生產,他告訴大家,要依靠交大的研究人員改變落后的生產狀況,告狀的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八十年代閔行校區剛開始建設的時候,孫書記也隨市里的領導一起去考察過,“交大閔行校區的建設,當時也是比較早的……”孫書記和我們一起回顧起80年代初期交大的改革,對交大敢為人先、率先體制改革、走在國內高校前列的行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我們要從過去改革成功的經驗中,提煉今天發展的經驗。”談到目前的經濟發展,談到高校科研人員如何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孫衛國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國際化水平的提高,現在我們發展的步伐,思想解放的步伐,和改革開放初期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改革開放是要繼續發展的,尤其是思想的解放不能停下來。孫書記強調,我們的機制、我們的政策,應該讓科技人員在社會財富增長的過程中,在經濟發展的推進過程中,他們各有所得,應該大大的支持我們的教師、科研人員在為整個社會的發展進行建設當中,能夠施展他們的才華,也獲得相應的利益。
孫書記強調,還有很多地方人才匱乏,比如大量的民營企業就缺少人才、缺少信息、缺少成果,應該鼓勵我們的科技人員,走向企業、走進經濟、走向市場。“這不會影響他們教書育人,當然了,這就要求要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提高他們的收入,讓他們無后顧之憂的投身到教育改革、社會建設、經濟發展當中去。”
“交大那個時候就能夠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現在當然也一定能。”孫書記對交大與時俱進的能力充滿信心。
“政府的優勢是提供服務”
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在科研成果轉化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孫書記提出:“政府的優勢就是服務,就是架起橋梁,打開窗口,構建平臺,促進發展。”“使一些高校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政府的推動下做的到。”
交大人一直在產學研領域堅持探索、不斷實踐,交大與寶鋼的產學研合作開高校先河,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旨在打造上海的“技術創新源”和“產業孵化器”,形成“產業推動技術創新,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格局。交大希望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也希望在官產學研聯合發展的機制中做更多探索性、開創性工作。
孫衛國書記對交大快速發展的態勢,組建大團隊、大平臺,瞄準大方向,要做大貢獻的思路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交大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國際化優勢,和上海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緊密結合在一起,具有任何其他院校都難以企及的優勢。同時強調,高校、企業、政府三方聯動的發展方式對上海經濟的發展、對上海的四個中心建設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現在的步子要邁的更大一點,要進一步發揮各自的作用。
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孫書記對很多問題高屋建瓴,分外看的清楚。談到“區校聯動”和“產學研結合”,孫書記更是“打開了話匣子”。上海的科研人員密集、知識分子集中,但是科研成果轉化,卻比不上北京,也比不上深圳。“其中人的因素很關鍵,”孫書記指出,“上海要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要推動科技發展,必須要正視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就是怎樣把我們的科技人員,把知識分子的創造性、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生產關系合理了,就會推動生產力;生產關系不合理,就會阻礙生產力,所以要以體制、機制作為保證,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孫書記拿虹口區國有企業改革的事例舉例,也拿改革開放初期的交大舉例,強調機制問題解決了,才能更好地解決經濟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人的問題,才能讓我們的老師和研究人員,把科研成果和聰明才智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經濟騰飛相結合。
“我們的黨委就要引導這樣一種氛圍,我們的社會,就應該給予這樣的關懷,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要用制度保證教師和科研人員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為上海發展、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歡迎交大學子來虹口創業”
“我們還歡迎交大學子來虹口創業,虹口愿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服務,也提供機會。”孫衛國書記也向交大學生發出了邀請。
虹口區目前已成為上海市創業帶動就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在孫衛國書記的領導下,虹口比較早就提出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口號,而且在扶持大學生創業當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好的政策和有效的辦法,涌現出了一大批大學生創業的帶頭人和好企業。2000年孫衛國擔任虹口區區委書記的時候,區內有12萬待業下崗人員,同時還每年新增1萬勞動力。2003年的數據還顯示,全區80萬常住人口中,超過12萬處于無業、待業狀態。對此,孫衛國認為,“與其把政府的錢貼在就業崗位上,還不如用在激勵就業者創業上。政府從提供崗位的困境中解脫出來,轉變為提供政策,由待業者依靠政策自己創造就業崗位。”他鼓勵待業者自己當老板,找市場,面向社會。在區里一系列政策、資金等支持下,2007年底,全區無業、待業人員總數下降到9萬,而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多出近2萬人。17098個新生的微小型企業、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不僅新增崗位9.87萬個,并且當年完成產值4.1億元。近五年來,虹口區將創業孵化園區(原來的再就業中心)從原來的一個園區、2.1萬平方米,擴展到現在的18個創業孵化園區、將近30萬平方米。
孫書記強調,培養出人才是很不容易的,交大培養了很多人才,不少人都改行了、出國了、學非所用了,這是非常可惜的。孫書記說:“虹口有廣闊的天地,歡迎交大優秀學子在虹口創新創業大有作為。” (張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