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模盛大 亮點紛呈經過前期努力,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積極組織,向企業發出邀請,最終來自省內外的280余家企業前來參會,其中包括常州東風農機集團有限公司等143所制造業,天津英創匯智汽車有限公司等8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上海雅創電子原件有限公司等11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江蘇盛世康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13家批發和零售業,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十堰中心支公司等10家金融業,還有其他行業的數百家公司,共為畢業生提供數以萬計的崗位。
本次見面會較往年,出現七大新亮點:第一大亮點是準備充分,安排有序;第二大亮點是區域設置分明,行業分類清晰;其三是規模大,種類多;其四是巨型宣傳報方便學生了解本次招聘會的相關內容;其五是開設志愿者咨詢區以及志愿者服務專區服務于本次招聘會;其六是招聘崗位更前沿、更高端;其七是招聘會設立線上線下服務,更便捷、更高效。我的未來不是夢孟飛陽學長早早地就準備好了就業計劃招聘簡歷。他在選擇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和分析各個公司的實力以及地域上顯得非常謹慎。當談及到薪水的時候,他認為這不應該是應屆畢業生的首選。應屆畢業生剛參加工作,薪水低是正常的事,都要有一個過程。
孟飛陽曾經在學校創新創業工作室干過幾年,而且拿過許多獎,創新創業經驗十足。“創業是肯定的,但是要先工作幾年積累經驗再去創業,正是因為想創業所以選擇一線城市工作,這樣才能有更高更廣闊的空間去發展。”
對于企業的要求,孟飛陽首先考慮的是實習期的長短,其次,是企業的發展空間一定要大、培養計劃一定要完善,這樣不僅能鍛煉自己也能為企業贏得更好的業績,實現個人與企業的雙贏。
來自汽車工程學院機械制動化專業的維尼同學手里拿著精心制作的簡歷,明顯是有備而來。他即將大學畢業,這場招聘會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我是在做了充足的準備后過來參加招聘會的,不僅如此,我還對招聘的企業做了一部分深入地了解。”和大多數應聘同學不同,相對于薪資,他更看重企業能給他提供的平臺和學習的機會。同時他還說,他本身更傾向于在二線三線城市發展,并不追求一定要在一線城市打拼。“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其實我覺得在找工作之前我們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不要拿著吃面條的錢去吃鮑魚。”
就業是每個大學生都要跨過的一道坎,也可以說是人生的重要起點。大學畢業生們要做到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平臺。
領導關懷就是最大的鼓勵湖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丁雪峰盛贊我校招聘會。他指出此屆招聘會氣氛十分熱烈,學校高度重視招聘會,各二級學院的書記都奔波于招聘會現場,招聘現場人山人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丁雪峰主任說到,學生會根據就業率來選擇高校,他認為大二大三的學生可以來招聘會現場進行體驗和感受,他還對大四的畢業生提出了有關建議“所有的學生都是一樣的,先就業再擇業”,選擇一個好崗位要專業對口適合自己,很多畢業生在畢業之際焦頭爛額,只考慮工資問題而不注重專業,直到上班的時候才后悔莫及。“好崗位”在丁雪峰主任心目中是指將理想追求和工作環境、保障、成長相結合的工作,尋找到一個好崗位,能夠帶來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實現自我價值。
丁雪峰最后說,面對近年來愈發嚴峻的就業形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以求實創新為校訓,始終堅持實施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將人才輸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堅持不懈地創新就業工作理念,推動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
作為承辦方,學校黨委副書記楊立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招聘會是對本屆畢業生最重要的一次招聘會,他們在招聘會前期已對全國企業發出邀請函,各企業均踴躍報名。今天,許多想要應聘的學生也慕名而來,其中不乏本市其他高校的應屆畢業生。
楊書記認為,就業是每一個大學生都要跨過的一道門檻,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人生的一項偉大工程。對于學生們比較偏向于高薪職位和偏好一線和沿海城市的想法,楊書記表達了個人的看法,在一線和沿海城市公司待遇和發展前景固然要好,但中國經濟目前正向基層轉變,并且各個地區有各個地區的優勢。所以他希望同學們能注重自己的基礎知識,正確看待專業,正確看待待遇,正確看待發展前景和空間。同時,他也對在讀大學生提出建議,告誡在校大學生要以飽滿的精神對待今后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以后的就業做好準備。機會總是青睞于那些有準備的人,在機會即將來臨時,只懂得把握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準備。
用理論和實踐應對機遇和挑戰據觀察分析,記者發現以營銷為主的企業應聘人數仍比較少,例如淘寶、蘇寧易購和良品鋪子等,招聘企業還是以汽車、機械、電氣、軟件類居多。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次招聘會的具體情況,記者采訪到科技學院汽車系的常金星老師。常老師說,今年畢業生的就業率依然走高,除招聘會外,畢業生還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國內對汽車行業的人才需求量依舊很大,而我們學校又以汽車為主,自然有著廣闊的就業空間,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就業形勢一片大好,但是畢業生應聘時依舊暴露出一些問題。學生希望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卻很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企業期待應聘者能有更強的能力與就業崗位匹配,需要更多的應用型人才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型人才,急需找到可以快速勝任工作的學生,因此需要在應聘者身上花掉一定的成本,導致學生與企業的期望值相悖。
常老師勸誡當代大學生不能滿足于現狀,因為現在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第三次工業革命促使人們對科技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很多企業已經逐步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逐漸減少,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當前依舊嚴峻的就業形勢。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高效的學習”是常老師對當代大學生的希望,大學生在校園需要學習,走出校園依然需要學習,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快速成長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在廣大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常老師對低年級學生提出要求:“理論知識扎實學,工程實踐多參加,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核心科技’,才能不被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覃彥璇 陳拙 陳思奧 馬欣 田林群王瀅 李明軒 曾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