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全黨全社會要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努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兩會期間,尊師重教再次成為代表們熱議話題。
建立教師禮遇制度“一個不尊重教師職業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一個不維護教師尊嚴的民族,是一個沒有未來的民族。”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看來,重塑師道尊嚴,是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張志勇認為,在全社會確立教師優先的思想,有利于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吸引更多的優秀學子從事教師職業。
為此,張志勇建議,建立人民教師生活出行學習“綠色通道”制度:在全社會倡導教師優先的思想,教師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時,給予優先通行的禮遇,建立教師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觀看各種文藝演出、電影,以及旅游景點門票免費或其他優惠制度。
與張志勇觀點不謀而合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朱世宏建議,探索公共場所對教師實行優待等方式,如在醫院、機場、車站等開辟“教師窗口”,讓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
“教師禮遇制度,意義大于所得。”在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看來,談這些具體禮遇措施并不是在討論教師能獲得多少實惠,而是充分肯定和考慮設立的象征意義,這樣更能促進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增強獲得感要因地制宜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完小校長王懷軍,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講了一個故事,學校有一位即將退休的教師,一輩子都在鄉村里默默教書,從沒向學校提過特殊要求,臨退休他提出一個愿望,說想去首都北京看看天安門。
“如果建立了教師療休養制度,這個問題就可以皆大歡喜地解決。”王懷軍說,因此,在增強教師獲得感時,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要著眼于解決教師實際困難,例如教師待遇、津補貼等;二是要向鄉村教師等弱勢群體傾斜。
“對教師群體獲得感的關注,體現了全社會尊師重教的向好趨勢。”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長劉秀云表示,提高教師待遇仍然是迫切需要推進的工作,這也是教師最能感受到獲得感的地方。待遇的提高除了普遍性的提高,更應該注意差異性的問題,以待遇引領教師成長,以待遇評價教師成就。
劉秀云說,解決獲得感的問題,必須切實落實教師待遇不低于公務員政策。“有兩個備受教師關注的問題亟須解決。一是教齡津貼標準,這項政策制定于1986年,沿用至今。二是教師和公務員去世時,撫恤金標準也存在差異。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表示,在制定享受療休養制度等照顧政策時,應充分考慮界定標準,例如教師的從教年限、弱勢群體、榮譽獎勵等,要讓大多數人能夠心服口服,不能搞一刀切。內外兼修獲真正“禮贊”
“不尊重教師職業,是不尊重知識和文化的表現,是對教育內在價值的否定。”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陽市教育局局長黃艷說。
在黃艷看來,他人的尊重是個人品德的副產品,一個行業受尊重的程度是行業整體職業規范、職業水平的副產品。“我們提倡全社會尊重教師職業,不能忽略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與師風師德水平的提升”。
“教師職業的獲得感,包括職業尊嚴和職業成長的獲得感。”劉秀云說,教師的成長與他們的專業發展密不可分。她表示,現行中小學正高級職稱評定標準過高,使得很多教師三四十歲評上高級職稱后再無他求。“沒有發展后勁的人生何談獲得?”必須進一步改革職稱評聘制度,讓“有為者有位”。
張志勇建議,盡快設立“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建立國家級教師表彰獎勵制度、設立“國家教師獎”,加大教師表彰力度,切實提高廣大教師的社會聲望。
“我認為,提升教師職業幸福感、獲得感更應從改善教育生態的基礎做起。”黃艷表示,在“唯分數論”觀念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的當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高度、學術能力提升的可能受到限制,這也侵蝕著教師的職業態度,教育應有的溫暖和詩性消失了。(轉自《中國教育報》,記者:禹躍昆,柯進)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