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專業都可以,但就是不學醫!”
十幾年前,女兒報志愿時的這番話仿佛還回蕩在林暉教授的耳邊。林教授說:“我和先生都希望她學醫,但她當時太堅決了,我們也拿她沒辦法”。
林暉教授的先生,是曾任南京鼓樓醫院院長的肝膽外科專家丁義濤教授。
他們的家族,可謂名副其實的醫學世家。
丁教授的外公曾任兩淮醫官,還開設學館進行中醫學教育。丁教授的父親丁澤民老先生后來專攻痔科,在世時曾擔任全國肛腸協會會長。到他們夫妻這一代已經是家族中的第八代從醫者,兄弟妯娌八人都從醫,其中六人畢業于南京醫科大學。可是,這樣的家庭背景下,他們的女兒又為什么如此決絕地拒絕學醫?
林暉教授的女兒給出了三個理由:
“醫生太辛苦了”
丁義濤教授長期忙于臨床一線工作,往往早出晚歸,有時就算回家也帶著一身的疲憊,還得查閱醫學資料。碰上重癥患者,守在病床前幾個日夜都不回家也是常事。忙碌到甚至難以相見的父親,帶給女兒對醫生職業的最初的印象———太忙、太辛苦了。
“醫生的收入太低”
即便作為醫學領域的領頭人,林暉夫妻的工資并不高,對女兒也始終以節儉的生活方式要求。女兒只好通過做家教、擔任外語導游,來賺取額外的零花錢,補貼自身消費。2007年,女兒畢業,進入金融行業工作,年薪甚至超過了林暉夫妻二人一年的工資總和。
“醫患關系太緊張了”
擔任鼓樓醫院的院長時,丁教授在醫患糾紛的調解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也伴隨著巨大的壓力。不講理的醫鬧時有發生,有些患者家屬甚至一路跟到家門口,擺出咄咄逼人的架勢,嚴重擾亂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盡管后來得到小區保安協助,鬧事者遠遠就被攔下,但醫鬧帶來的陰影,仍一直在女兒的心頭揮之不散。
拒絕了學醫,林暉老師的女兒選擇了信息管理專業,后在德國攻讀計算機和經濟專業,畢業回國進入了金融系統,從事風投等相關工作。驀然回首,她,選擇擁抱醫學“但我現在發現,還是醫生最偉大,希望我的女兒也去學醫!”當女兒表達了這樣的想法時,林暉老師非常驚訝。是什么,讓曾經堅決拒絕學醫的女兒,踏入社會十幾年之后,居然對學醫有了和當年完全相反的態度?
“因為醫生這一職業最能體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林教授女兒工作后,常受同事委托:“這個病,還務必煩請您父親看一眼!”或者“一定請相應的科室專家看看!”。這“看一眼”的請求,正是患者對醫生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相較于極端的醫鬧,社會對醫生職業的普遍態度依然是肯定和尊敬。
當林教授女兒有了自己的孩子,當面對孩子生病的情況,女兒發現手足無措之時,最終幫忙解決問題的還是醫生。看到父親丁教授現在雖然已退出醫院領導崗位,但仍然承擔著科研、醫療和教學工作,在危重病人的多學科會診中,丁教授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和循證思維總能綜合不同科室提出的治療方案,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危重病人的寶貴生命。久而久之,從病人到醫生,都離不開他了。醫生是這樣被需要著、被信任著,這一切漸漸讓她女兒想法有了轉變。“那是一份潛下心來的純粹。”
在與常人一樣疲于工作應酬之時,父母卻從醫生的職業中獲得了巨大成就感的飽滿;當自己逐漸沉浮于塵世的喧鬧里時,卻看見,父母依舊可以潛心于醫學的純粹。
為了能把重癥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丁教授和他的團隊往往需要解決一環套一環的醫學難題。盡管辛苦,但攻克難關之后,回家講述時所由衷表現出的那份驕傲和成就感,也讓女兒看到了醫生辛苦之后的另一面。不斷探索,遇見難題,解決難題,努力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高峰。醫學,就是這樣一門有意思的學科。
年少懵懂時,看到的,是辛苦,是勞累,是高壓工作與低收入的不成正比,是醫患矛盾的尖銳;閱半人間世后,看到的是醫生的社會價值,是病人以命相托的信任與尊敬,是潛心于醫術的純粹之境,是挑戰與成就并存的飽滿生活。原來,醫生的職業生活早已不局限于物質層面,而是滿足了一個人的最高層次需求———自我實現。
所以,那個拒絕學醫的她說出了:“希望我的女兒也去學醫!”愿南醫學子,終不悔學醫“太多醫學生是遵從父母意見才選擇的學醫,而我希望他們在入學之后可以更多地了解這個職業的意義,樹立職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培養對醫學的興趣。”林暉老師說。這也是她講述女兒故事的初衷———只有真正認識醫生職業本身,才能理解為什么父母要我們學醫。
人文教育在培養醫學生中很重要,讓醫生學對職業有自豪感,只有熱愛和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動力。“對醫生職業本身的崇敬、對生命的敬畏、一顆博愛之心、有溫度的溝通、終身學習的習慣,這五點是我希望醫學本科教育能夠帶給學生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