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是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但在安農大,志愿服務幾乎無時無刻不存在著,自開展此項活動的十幾年來,我校青年志愿者在校團委的指導下開展了形式多樣并廣受社會好評的志愿活動。安農的志愿者們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在學習之余志愿從事社區建設、扶貧扶智、幫困助學等公益事業,雖然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畢業了,但是志愿者的奉獻精神卻代代相傳,在安農大發揚光大。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全校就發起志愿活動近100件,活動涵蓋科技服務,衛生環保,法律援助,社會服務等10多項,活動參與人數高達14800人。
與折翼天使共同飛翔
在合肥,有一個特殊的機構———春語兒童康復中心,這里有來自全省各地的殘障兒童,但由于多種原因,康復中心服務人員總是捉襟見肘,校人文學院應用心理專業的同學們了解到這種情況,就由王東老師牽頭與聯系,準備成立陪伴自閉癥兒童的“春語”志愿服務小組。消息一公布,不僅本專業,甚至學院其他專業同學也紛紛報名,并迅速擴散到全校,僅2017年申請加入該項活動的,全校就高達800余人,經過嚴格挑選,500通過篩選并接受了專業培訓。活動開展2年來,幾乎每個周末,志愿者們都會前往中心,幫助患兒康復。
自閉癥兒童表現雖然不一,但他們都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為讓患兒得到幫助,盡早擺脫自閉困擾,社會更多的關愛,“春語”志愿服務小組的同學們每次來到康復中心,就積極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與患兒開展各種互動游戲活動,盡管大多數時候得不到患兒的回應,但他們也毫不氣餒,更不會放棄,因為志愿者們知道,只要多教、多練、不斷強化、長期堅持,患兒就可能康復。為能幫助這些孩子盡快敞開心扉,在征得康復中心醫生的意見后,“我們和周邊高校的相關志愿組織開展合作交流,去年,我們就邀請了學校民樂社、國學社、輪滑社等十余個社團為孩子們舉行志愿演出,讓患兒接觸外面的世界。”志愿者16級應用心理專業的張久和同學說。
其實,在我校,對“特殊兒童”的志愿服務,自成立愛心社20多年來,從未間斷,其中“特教聯誼”志愿活動,頗受受助者的喜愛。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志愿者就會去陪伴這些“特殊孩子”,下象棋和五子棋、教他們學習盲文和手語、一起畫畫和打籃球……有一個視力障礙的孩子,可他卻特別喜歡打籃球,大家稱他為“籃球男孩”,志愿者16林學專業的李波同學每次去,都會陪他打球,他投球,李波為他撿球,還不斷鼓勵,時間久了,小男孩投籃的命中率也提高了。臉上的笑容也燦爛了,“看到他享受到打球的樂趣,我也感到很高興。”李波說。
“生命小戰士”志愿活動也是愛心社里的老牌志愿活動之一。這項活動是我校與安醫大第二附屬醫院共同進行。愛心社每周日下午都會安排志愿者去醫院,陪伴在醫院治療的白血病患兒。面對一些被“困”于醫院病房的患兒,志愿者們總是盡可能開導他們,為他們講故事,陪他們玩簡單游戲,鼓勵他們成為“生命小戰士”。
類似這樣的志愿服務,還有很多,比如“手語樂園”、春芽活動、“守護童年”……為讓“折翅天使”綻放笑容,安農青年志愿者們,一直無怨無悔在努力奉獻著。
帶你看科技的星星
“科技之聲入學堂”是由工學院舉辦的志愿科普活動,活動依托工學院的學科和專業優勢,通過向小學生展示相關科技作品,指導小學生組建科學小組開展科學小實驗,解答小學生感興趣的科學問題,來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18級機械類專業的高正亮和張寬待都是志愿服務隊成員,每次去學校開展活動,他們都力求“通過一些簡單有趣的小實驗揭示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從而培養孩子們的探究科學的興趣”。有次他們設計了“棉花糖搭塔”實驗,介紹各種形狀和結構的受力和穩定性,小學生個個爭先恐后搭建棉花塔,還不斷改善細節,興趣盎然,孩子們也因此認為學習不是枯燥無味。
陪你看夕陽
據了解,我校周邊的琥珀和三里庵等社區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不少老人精神生活匱乏,不少老人還是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甚至是失獨老人,由于身體狀況和自我照顧能力的限制,往往在生活照料、健康、情感支持等方面面臨諸多困擾,需要更多像親人般的關懷與幫助。于是,學校志愿者們又成立了敬老服務隊,為這些老人送去“愛與陪伴”。
針對服務對象特點,我校志愿者的敬老活動主要圍繞“聆聽他們的故事”來開展,陪他們聊聊天,散散步,談談心,有時也幫老人做做家務。聽他們講自己的過去或見聞,想陪伴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盡可能讓老人們開心快樂。動物科技學院的志工部是開展這項活動較早組織之一,現任志工部的部長的17級動物醫學專業沈選同學說:“陪伴孤獨老人,為他們帶來樂趣,內心也充滿快樂,有時自己也受益頗多”。沈選就結識了一個92歲高齡的倪應華老人,腿腳不是很方便,耳朵也有些“失聰”。但倪應華老人特別喜歡聽他們說自己在大學里的事情,并經常給出一些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建議。
動物科技學院的志工部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們已經對20戶人家進行持續幫助。沈選說對他們的幫助不會停止,會讓更多老人快樂起來。
綠色由我構建
綠色家園環保志愿者協會是我校又一特色志愿服務活動。“保護壞境,共創綠色家園”是他們的宗旨,協會每年都會在校內校外開展各種豐富的環保志愿活動,如“綠色向日葵”、“綠溢社區”、“綠色校園行”等。其中“綠來綠往”、"綠色銀行”等活動不僅吸引學生加入,不少市民也積極參與其中。
每次開展活動,不管是在校園,還是在社區,活動現場總是人頭攢動,一次活動期間僅收集到的可回收利用的瓶子數量就高達3000到5000個,而這些瓶子會統一交由校園內拾荒老人處理。“這不僅讓環境干凈起來,而且可以讓‘垃圾’可以創造生機”,不少參與了活動的同學都這樣感慨。有時,他們走進社區,宣傳環保,普及環境知識,有時,他們讓市民把拿可回收的廢品與他們交換小綠植等,深受市民好評。
面向安農,走進社區,走進中小學校園,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們將環保的意志傳遞給每一個人。“一個人有了環保意識,會宣傳給第二個人,這樣無限擴散,環境就會因此變得美好。”
與你攜手 傳揚“大別山道路”精神
“三下鄉”志愿服務活動在我校已連續開展了十余年。十多年來,我校不斷將科技知識、文化服務、扶貧濟困等送達廣大的群眾,不僅豐富了學校學生時間活動內容,傳揚了安農大“大別山道路”精神,更以志愿服務的形式為扶貧扶智、助力美好鄉村建設,倡導了志愿服務精神。
近2年,學校每年組織的“三下鄉”志愿服務隊都達百余個,足跡遍布江淮大地,
17級社會工作專業的姜愛付同學去年參加了赴金寨縣大畈村開展志愿服務,雖然做好了心理準備,現實狀況還是讓他始料未及。交通不便,在我校扶貧隊的支持下,生活條件雖然有很大改善,但對比金寨其它鄉鎮,依然顯得“貧困”。一個多月,志愿者們與村民同吃住,做調查,開展文化、科技宣傳,幫助村民解決生活中的矛盾等等。每次活動,志愿者們都認真開展調查,制定詳細計劃,撰寫實施方案。山區鄉村,蚊蟲特別多,但33天,他們克服了各種困難,深入社區,開展了13個個案調查,提出方案并參與問題解決。為此,他們經常為了寫計劃書寫到深夜,可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擻投入到志愿服務中。社區干部和村民由衷贊嘆:沒想到城里來的大學生也這樣能吃苦!
離開的時候,村民都很舍不得志愿者們的離開,孩子們更是給志愿者們寫了很多的信。有一個孩子拉著姜愛付的手,對他說:將來也要考安徽農業大學,學知識為社會服務。姜愛付很感動:“以一顆真摯的心感染他人,這也與我們的專業理念相符合,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升華。”
和你和諧相處
安農小動物保護協會在合肥已是小有名氣。不僅是因為它關愛小動物,更因為他們經常深入社區開展包括動物知識傳播、流浪動物基地幫扶、瀕死動物救助、動物愛心捐款和流浪動物絕育等活動,贏得市民贊許。
張慧欣是其中一名志愿者,她告訴我們,經常看到校園里有流浪的貓等小等物,有的同學甚至會把這些流浪動物偷偷帶進宿舍樓。由于缺乏必要的喂養知識,不僅會給小動物帶來傷害,甚至會給自己帶來危害。因此,他們不定期開展動物防疫、養護等宣傳活動。每逢與動物相關的節日,并利用微信、微博開展動物科普。
學校校園環境安靜,時常有受傷或生病的小動物進入,同學們看到,總會主動聯系協會以求小動物得到救助,每次收到救助的信息,協會都能盡快安排人員趕到現場,他們不怕動物身上散發出的難聞的氣味,甚至動物身上跳蚤咬,盡自己最大努力對小動物予以救助。
負責統籌所有志愿活動的是青年志愿者聯合會,16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籍健勛同學說:“沒有困難可以打敗安農人,我們不斷的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研究探索,盡自己所能去服務校園,服務社會。我們的志愿者也不斷地成長,素質更高,能力更強。”每次實行志愿活動之前,會有接近千人報名,通過考核只會剩下10人左右,專業老師對志愿者再進行長時間的培訓。志愿者的素質不容置疑,志愿服務活動的質量得到保證。“這不但是志愿者的成長,更是安徽農業大學的成長。”籍健勛說。
志愿服務比賽,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