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百里甌江浩浩湯湯,數千年括蒼綿延不絕。為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尤為如此”的重要囑托,生態學院黨委緊密結合專業特色,組建黨員團隊,深入地方,服務鄉村,活躍在大花園建設的最前沿,為綠水青山增添一抹鮮亮紅。
走進遂昌縣三仁鄉坑口村,遠遠可見村民鄧金發的農場生機盎然。鞭筍畝產從幾十斤提高到300斤,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年逾半百的他,獲得省農民高級技術資格,成了省毛竹鄉土專家,前不久還被中國林學會授予“鄉土專家”,走上了中國林學會的講臺,暢談《科技:增收致富的法寶》。他把自己的驚喜變化歸功于“毛竹博士”———園林園藝系教工黨支部書記朱強根。“朱博士就是一個農民,和我們打成一片,沒有距離感。”鄧金發說道。
“我出生于農村,骨子里有深厚的鄉村情節。”朱強根說道,黝黑的皮膚,清亮的眼睛里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學有所成后,就想著回饋農村,為農民做些實實在在的服務。”2013年入職我校后,他被省科技廳選派為特派員,扎根在田間地頭,一干就是5年,研發的“毛竹非均勻深穴狀施肥法”“毛竹林地下鞭調控”“大徑竹培育”等關鍵技術已得到廣泛應用,組織建設了8個毛竹林高效培育示范基地,核心區面積六千余畝。
“我主張技術形成本土化,即農民參與式技術發展,通過培訓,農民實現技術職業化,并從學習者成為傳播者。”朱強根依托省林業廳、市林業局以及縣鄉各類培訓班,在遂昌、松陽、龍泉、安吉、蒼南、衢州等地開展培訓40余場1500余人次,培養了一批農民技術骨干,有50多位農民成了技術的傳播者,鄧金發就是其中的一位。朱強根主持的《毛竹林筍材定向培育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2018年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項目近年在浙閩等地推廣面積11.15萬公頃,新增產值4.75億元,累計推廣面積16.35萬公頃。
2018年,對王黎瑾副教授和顧勇冰博士來說是忙碌的一年。這一年,他們與其他10多位教師犧牲了周末和暑假的時間,深入麗水6個縣市區開展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黨員責無旁貸。”顧勇冰表示,摸清環境數據,為以后環境治理、行業調整打好基礎,這對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在此次普查中,生態學院黨委組建了以環境工程專業黨員教師為主體,化學、生態學專業教師參與的服務團隊,從2018年5月開始帶領200余名學生開展清查工作,足跡遍布偏遠山區。截至目前,該團隊清查階段入戶調查企業和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終端,入河排污口、生活源鍋爐等總計16000家左右,入戶調查階段調查企業和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終端、入河排污口、生活源鍋爐、加油站、行政村等將近7000家。
碧水東流,伴隨著云蒸霞蔚,一幅美麗的畫卷在綠水青山間徐徐展開。
地處浙西南山區,生態學院黨委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積極引導黨員同志聚力鄉村,留住鄉愁,引領地方做大“鄉愁產業”,真正實現鄉村綠色發展。
“縉云縣的‘鄉愁產業’富民惠民經驗得到了省委書記車俊、省長袁家軍的充分肯定,鄉村事業發展大有可為,這就是我們在鄉村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姜華年副教授介紹,2018年,他組建了經濟、管理、生態、園林等多學科團隊,積極協助縉云縣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對象,并成功獲批。團隊還編寫了縉云縣《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創建方案(2018—2020年)》《鄉愁農業產業規劃(2018—2023年)》《仁岸AAA農業景區旅游規劃》等多項規劃,為該縣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撐,其中,仁岸農業景區已被批準為國家AAA景區,以全新風貌展示著新農村的風采。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習近平總書記102字的‘麗水之贊’,讓我們的目標更加明確,動力更加充足。”生態學院黨委書記夏更壽說,學院黨委將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麗水之贊”的精神內涵,牢牢把握黨建工作特點,探索高校黨組織工作新路徑,讓黨旗在秀山麗水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