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我校新增2009年度長江特聘教授簡介(之二)



















      楊百寅 男,1962年生,經管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1982年~1990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人事教育處工程師(管理),1992年~1996年在美國佐治亞大學任研究助理,1996年~1998年任美國奧本大學(AuburnUniversity)助理教授,1998年~2001年任愛達荷大學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2001年~2006年任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終身)副教授、教授。2006年至今任我校經管學院教授、系主任。
      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多個領域取得重要學術研究成果,產生較大國際影響。在學習型組織方面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主持開發了學習型組織的理論模型和科學測量工具,在國際上首次檢驗了學習型組織文化正面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這方面成果已經在國際上廣泛使用,測量工具被譯成7種文字,是該領域的主要領導者。對組織文化的內涵及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提出了知識整體理論,構建了整合三個層面知識體系的整體模型。相關論文被 (國際)《人力資源開發評論》評選為2003年度的最佳論文。
      在人力資源國際頂級刊物發表英文論文39篇,中文論文4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英文論文56篇;SSCI引用110多次,他引102次。2009年夏季開始任核心刊物《人力資源開發季刊》主編。2008年獲得國際人力資源開發學會頒發的“杰出人力資源開發學者獎”。
    何金良 男,1966年生,電機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電氣工程。
      1988年本科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電力工程系,1991年獲重慶大學電氣工程系碩士學位,1994年獲我校電機系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2001年起任教授。2004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主要從事輸變電技術、接地技術、過電壓防護、雷電防護、電介質材料、電磁環境等領域的研究。深入揭示了雷電發展過程的分形特性,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論的雷擊過程分析方法;在國際上最早研制出全固體絕緣線路避雷器,為降低電力系統雷擊事故率作出關鍵貢獻。解決了電力系統接地諸多難題,開發的接地系統優化設計技術及軟件包已在全國推廣。提出深度限制電力系統過電壓概念,可大幅節省電力建設成本。成果用于特高壓、三峽輸變電、青藏鐵路輸變電工程、奧運場館等7項國家重大工程及60余項電力工程。負責起草4項國家防雷標準、參加起草4項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防雷標準;2009年任亞洲防雷論壇大會聯合主席,將作為主席舉辦2010年亞太電磁兼容會議和2011年亞太雷電防護會議。2007年因在電能傳輸系統雷電防護和接地技術方面的杰出貢獻,被選為IEEEFellow。
      近5年論文分別被SCI、EI、ISTP收錄67、161、72篇,出版專著1本,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8項、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論著他引超過1000篇次。
    駱廣生 男,1964年生,化工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化學工程。
      1988年、1993年先后獲我校化學工程系學士、博士學位。畢業留校工作至今,2000年晉升為教授。曾在法國CAEN大學化工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從事博士后和訪問研究。現任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分室主任、化工系主任。
      主要從事化學工程、分離科學與技術、微化工系統、傳遞現象、過程強化、分離功能材料等領域的研究。所設計的大型萃取設備已成功用于中國石化巴陵分公司、石家莊分公司等,取得每年千萬元以上的經濟效益。該成果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參與編著的《溶劑萃取》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微反應器制備納米碳酸鈣的工業化應用,產能達6萬噸/年,該成果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以已內酰胺的分離純化為主,提出了復合溶劑萃取新過程,該技術獲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
      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其中SCI收錄108篇,他引323次。獲授權發明專利16項,完成產業化成果多項。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委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和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柴繼杰 男,1966年生,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結構生物學。
      1987年獲大連輕工業學院學士學位,1987年~1991年任丹東鴨綠江造紙廠助理工程師,1994年獲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碩士學位,1997年獲協和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博士學位。1997年~2004年先后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普林斯頓大學做博士后。2004年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2009年3月來校任教授。
      多年從事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表觀遺傳學以及病原體-宿主的互作兩個領域。主要學術貢獻有:首次解析了病原體的效應蛋白與植物抗病蛋白的復合物的晶體結構,并基于該結構提出了植物抗病新模型;發現存在于多種病原體的一大類效應蛋白可以模擬宿主的小G蛋白的功能;發現來自衣原體的效應蛋白CPAF可以模擬宿主半光氨酸蛋白酶起始激活以并可以模擬蛋白酶體結合抑制劑;提出了一類全新的蘇氨酸磷酸裂解酶的催化機制;闡明了WD40結構域識別甲基化組蛋白的機理;提出了一類含Jmjc結構域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催化機制;解析了PRC2核心復合物的晶體結構,并首次證明WD40結構域的底部可以作為其相互作用蛋白的識別區域。
      承擔“863”項目2項(項目負責人)、“973”項目1項(子項目負責人)。近5年來發表論文包括 Nature2篇、NatStructBiol.2篇、NatureNeuroscience1篇、CellHost&Microbe1篇、MolCell2篇等。
    梅生偉 男,1964年生,電機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1984年獲新疆大學數學系學士學位,1990年獲我校計算數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科院系統科學所博士學位。1998年我校電機系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03年晉升為教授。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主要從事電力系統、非線性魯棒、大電網安全、混成控制、數字電力系統等領域的研究。在大電網安全方面,系統建立了電力系統自組織臨界性理論。在電力系統非線性控制方面,建立了基于微分對策的電力系統非線性魯棒控制理論,沖破了電力控制界近20年難以逾越的兩個瓶頸。研制了面向三峽電站的大型發電機組非線性魯棒勵磁控制器和大型水輪發電機組非線性魯棒調速控制器等。上述成果作為“電力大系統非線性控制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獲200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在電力系統混成控制方面,提出混成自動電壓控制系統的概念、定義、建模和實現方法,給出了大電網混成多目標趨優化序貫式算法,研制了混成自動電壓控制軟/硬件系統。
      主持基金項目3項,“973”子題4項,重大工程項目17項。曾任“973”項目“電力系統災變防治”首席科學家助理。IEEE高級會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高級會員、CICRE(國際大電網組織)個人會員。
    路新春 男,1966年生,精儀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機械設計與理論。
      1988年、1991年先后獲吉林工業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學位。1994年~1996年于我校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后留校工作,2003年晉升為研究員,2004年受聘為博士生導師。
      近年來主要針對表面界面微/納摩擦學理論和應用問題進行研究,重點研究了計算機硬盤中磁頭磁盤系統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銅互連平坦化中的關鍵問題,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研制出納米金剛石拋光技術,成功應用于磁頭拋光,使之表面粗糙度由原工藝的0.5nm降低到0.2nm以下,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億港元;研制出納米氧化硅拋光技術,為企業創造良好經濟效益,其中使磁盤盤基片表面的波紋度和粗糙度分別達到0.4埃和0.28埃(ChapmanMP2000+測量),優于國外拋光液的效果。
      2005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負責國家重大專項課題、“973”計劃課題等11項。200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發表和合作發表學術論文被SCI收錄34篇,在國際會議做特邀報告4次。論文被他引299次,其中SCI源刊中被他引161次。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4項,其中獲授權3項。現任IFToMM國際摩擦學技術委員會秘書、JournalofBionicsEngineering編委、摩擦學學會測試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潘俊敏 男,1965年生,生命科學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分子細胞生物學。
      1986年獲河北師范大學生物系學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所碩士學位,1992年~1996年在德國弗萊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1992年任原輕工業部制鹽所助理工程師,1991年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植物系進修,1997年~1999年在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做博士后,1999年~2006年先后任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Instructor、ResearchAs鄄sistantProfessor。2006年7月來校工作,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主要從事細胞生物學領域研究,在纖毛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原創性地系統建立了纖毛解聚的分子通路。該工作以通訊作者發表在PNAS2009上,以第一作者發表在DevelopmentalCell2004上。發現“鞭毛內運輸”調控途徑和“鞭毛內運輸”參與纖毛的信號傳導。參與衣藻基因組的詮釋工作,衣藻基因組序列的測定完成為衣藻作為模式生物的廣闊應用提供了保障。
      近5年來,共發表10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Cell(3篇,含2篇綜述)、De鄄velopmentalCell(2篇)、PNAS(1篇)及Science(1篇)等生物學頂端雜志發表的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100。第一作者論文單篇他引總數90多次。為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結構與功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細胞生物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戴瓊海 男,1964年生,自動化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1987年本科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數學系,1994年、1996年分別獲東北大學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年~1998年在我校自動化系從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任自動化系副研究員,2005年晉升為教授。現任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自動化技術部副部長。
      圍繞國家現代信息服務的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針對視頻信號處理及通信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在視頻信號處理、流媒體系統、動態三維重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的魯棒高精度動態點云重建方法在由美國NSF組織的國際評測中,質量性能排名全球第4(國內唯一一家排名前30的單位),成果發表在本領域頂級會議EUROGRAPHICS和CVPR上。構建了國內第一個動態光場系統,以產學研聯合的形式主持建立了“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立體視頻研發基地”,為我國立體視頻產業化發展奠定技術基礎。
      發表論文百余篇(SCI收錄42篇,SCI引用98次),出版譯著2部,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9項。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任“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AdvancesinMultimedia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二屆專家評審組成員、IEEE高級會員等。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中国china体内裑精亚洲日本|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亚洲AV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无码专区视频| 亚洲熟伦熟女新五十路熟妇|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A|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爱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一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7|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