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視角 大視野 石大學子返校暢談寒假見聞
追尋家鄉變化 見證時代變遷
編者按:春天來了,新的學期又開始了,石大學子陸續返校。家鄉包裹的濃濃年味依然在他們心中彌散,而家鄉發生的一系列或平凡或巨大,或物質上或觀念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時時感受著祖國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在就讓我們與他們一起去感悟,去見證。
孤老之人得其所養
■陳通(河北石家莊)
我們村里成立了一個養老院,接收了30多名孤寡老人,興建了新的住房,預計能夠再接收20多名老人,總人數可達50多人。孤老之人得其所養——整潔的院落、明亮的房間、完備的設施和老人們開心的笑容成為了家鄉最重要的變化。
隨著國家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的各項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民種地因政府的補貼得到了實惠。農閑時各家各戶也開始琢磨發展副業,外出打工、買車跑運輸、開辦小型企業成為新的致富途徑。
“村村通”安全飲水
■許永猛(河南商丘)
我的家鄉是一個遠離城市的小鄉村,沒有車水馬龍、霓虹閃爍。寒假回家,下了火車,搭乘汽車,到了村口,想起原來那段泥濘的道路,正慨嘆又要開始一段“徒步越野訓練”時,那熟悉的土地此時卻著實讓我感到陌生和震撼:一條寬闊的柏油馬路直通村莊,路旁的大部分瓦房已經被兩層樓房取代,在我向家走的這短短的時間里,就有幾輛車從我身邊呼嘯而過……回到家,發現家里已經安裝了自來水,欣喜地問及父母,才知道這是政府實行的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工程。而村里的那條馬路,則是國家“村村通”工程的碩果。過年的時候,街上提著大包小包走親戚的行人絡繹不絕,那臉上洋溢的笑容是對國家惠農政策感激的最好詮釋。
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
■胡長壽(重慶南川)
在西部大開發的滾滾浪潮中,家鄉——這塊地處大西南的土地向我們展開了一副新農村建設欣欣向榮的畫卷。
新觀念——鄉親們拋棄陳舊的思想觀念,積極學習科學技術,大學生村官的到來也為農村的建設注入了活力。
新技術——家鄉的土地愈發煥發活力。以前那些彎彎曲曲的小河流被筆直的溝渠取代,不僅節省了土地,而且有利于防洪灌溉。大田實驗區里出現了新式水稻、大棚蔬菜、名貴花卉;山坡上種植著各種珍貴的藥材;還有一些養殖戶引進了養殖先進技術。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已初具規模。
新模式——那些對環境產生危害的工廠大多都已經整頓。鄉親們開始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如今金佛山已是一處旅游勝地,成為家鄉一張新的名片;神龍峽影視基地正在開發,欲打造成具有地中海風情的新的旅游景點也即將揭開神秘面紗。
黃土地上育人才
■陳曉龍(寧夏固原)
經濟快速發展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個新的亮點。
以前因農村教育的落后,家鄉的孩子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從小就缺乏理想與抱負?,F在的黃土高坡上,時代的生活氣息給這里的人們帶來了活力,孩子們的童年不再與牛羊為伴,他們和城里的同齡人一樣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廣大農民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地區教育部門也極為關注農村教育的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在銀川專門為南部山區孩子新建了一所免費就讀的高中——六盤山高中,山區的孩子們將從這里走出大山!
家鄉水清人更美
■周穎(陜西西安)
家鄉美,最美是那家鄉水。
九曲黃河的分支渭水橫穿陜西,我們家附近的黑水又是它的分支。黃河母親哺育了中華兒女,這條黑水河更是滋養了一方人民??墒牵瑤啄昵埃捎诠I污水的亂排亂放,這條河變得越來越污濁。但經過政府的積極治理,當我再次站在黑水邊上時,發現它不僅可以繼續滋養這片土地,還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河邊新栽上了楊柳,相信再過半年,這里將是風吹楊柳、綠波蕩漾的景致了。
家鄉美,最美是那家鄉人。
古城腳下的人們,從來都有說不完的風俗,從臘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家家總是熱鬧非凡。走親訪友,感受到的不僅是親友相聚的歡樂,也感受到了周圍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電更新速度快了,電腦也“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家的日子過的越來越紅火了。
走上小鎮街道,琳瑯滿目的年貨占了大半條街。廣場上新添了不少娛樂設施,夜晚花燈將廣場裝點得猶如仙境,新掛起的大屏幕上正放映著最新的電影。
家鄉美,這里從來都是最美。
太陽能路燈像太陽
■謝萬福(青海西寧)
大年初三晚上,請了爺爺奶奶到我家,但當我手扶著奶奶進屋后,走在前面的爺爺還沒到,待爺爺拿著手電筒緩緩而入時,奶奶就問他去哪了。
“我去看路燈了!”爺爺微微一笑。今年村里的主干道旁,每隔十米就安裝了一個太陽能路燈。入夜時就紛紛亮起,原來漆黑幽深的巷道頓時亮堂起來。
記得我以前上初中時,冬天天短,早晨起來天仍是黑的,道路一片漆黑,村里的女孩子們都要結伴而行,還有許多人打著燈籠。安了路燈以后,鄉親們不必像從前那摸黑走在村里的路上了。
“看了一下怎么樣?。俊蹦棠绦呛堑貑柕?。
“嗯,藍瑩瑩,亮堂堂的……”
太陽能路燈亮亮的,像太陽,照得人心里很舒服、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