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要有‘我不創新誰創新’的氣派,心懷責任感、使命感,盡早進入角色,投身科技創新。”近日,水利水電學院茆智院士與大學生共同探討科研創新精神與青年成才,講述創新的重要性和突破點,并與學生分享他的科研經驗和心得體會,表達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
茆智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家十分重視科技創新,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推動了國家近幾十年的飛速發展。關于大學生應如何創新,茆智結合個人經驗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創新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是培養科技創新的志向。“大學生要樹立創新志向,對創新要有濃厚的興趣,充滿強烈的求知欲,不斷追求真理。”為什么要上大學?茆智認為,第一是為國家為人民。只有學好了本領,提高了覺悟,才能更好地為振興中華而建功立業。大學生要培養耐受艱苦、耐受困難的精神,提高業務水平,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第二是為自己為家庭;第三是為了探索真理,追求客觀規律。大學生不僅要學會探索真理的本領,還要培養探索真理的興趣。
“興趣是成就的第一導師”,他引用美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話激勵大學生。“培養興趣要從中學開始,大學是關鍵階段,大學生要培養終身興趣,只要有樂趣,就不會覺得辛苦。”
其次,創新的關鍵在于全面學習了解、掌握專業知識。茆智認為,“專業學習要扎實,不僅要深,還要廣。學習每門課程的基本理論、方法、模型,遇到不完善的地方,都應該去了解、弄懂,這樣才能找到創新的切入點。”通過列舉實例,他指出創新的突破點在于發現不完善的地方。同時,茆智指出,大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不斷完善,因為教師講述以前的“經驗之談”,新元素不一定能融入其中。
就目前存在科技成果與生產脫節的問題,茆智指出,在教學中需要思考怎樣將理論轉變為生產力,最終實現應用,“創新即通過一種途徑,把需花很大代價才能應用的方法改造為容易應用的方法。”通過舉例他強調了原始創新的價值。
通過“知識+興趣=成功”這樣的等式,茆智將一條創新之路鮮亮地展示在大學生面前。
最后,“及時發現并把握創新的靈感,只要順藤摸瓜,順水推舟,就可以取得成功。”茆智列舉了許多把握靈感的例子,使大家對于創新之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21歲的時候,茆智曾懷疑過當時蘇聯專家推導出的作物需水量計算公式,當時他指出那個公式先總后分,本末倒置。他認為,這樣的懷疑與質問,就是創新的思維點。“年輕人要敢想敢創新,敢向老師挑戰,敢跟老師討論。但現在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想創新,不敢創新,也不會創新。”他借用錢學森的這幾句話告誡大學生,讓他們陷入深思。
“全國最出名的地下水專家,因為精通力學,才有所成就;學地質的博士生到股票行工作,還能堅持不轉行,是因為他認為地質學與股票學有許多相通之處。”關于學科的相通性與延展性,茆智也向大學生舉例加以說明。同時,他結合自己在海南島的橡膠灌溉科研成果,如日照、輻射對植物影響的研究,氣孔開度對植物的影響等科研實驗,以及優化灌溉的實施等,與大學生進行了討論。他的研究成果讓大學生明白,在從理論向實際應用轉變的過程中,創新是極其重要的,培養興趣也是極其重要的。
相關鏈接
茆智,著名農田水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提出了先進、實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實時預報理論與方法、水稻節水高產的灌溉模式,首創性地提出了水分生產函數時空變化規律和作物受旱復水后生長產生“反彈”的理論以及指導節水灌溉的方法,為灌溉工程的運行、規劃設計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先進、實用的節水理論與技術。其節水灌溉的研究成果已在4省(市、區)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4億多元,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他吃苦耐勞、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為人們廣泛稱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