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十年———親歷母校的騰飛巨變
歲月荏苒,時間飛逝。轉瞬間,改革開放的闊步己跨越四十個春秋。作為改革開效的最先受益者,一直學習、工作、生活在這里的我,每每回顧起這漫長又短暫的歷程,都心潮澎湃,感慨萬千。為祖國的巨變,為母校的騰飛發展,千言萬語涌上心頭,抑制不住要振臂高呼———偉大的祖國萬歲,讓母校更加興旺,昌盛!
粉碎“四人幫”后的一九七七年,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排除一切干擾,平復冤假錯案,恢復高考制度,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踏上了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改革開放的陽關征程。作為文革前的老高中畢業生,也就是在七八年的初秋,我昂首走進了當時魯西南的最高學府的大門———菏澤師專中文系深造。沒有對比,就沒鑒別,沒有回憶,就感受不到今天的幸福時光。當今,走在平坦柏油路上,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學樓的教室里,活躍在塑膠鋪就的體育場,走上那高高的圖書館臺階,踏進那潔凈、寬大、餐品豐富多樣的雅苑、錦苑、馨苑餐廳的學弟、學妹們,你們怎么也想不到,當年學院前身,魯西南最高學府菏澤師專的模樣。那時母校規模很小,其范圍也就是:從藝術樓往北,到正蓋著的樓房的地方;從馨苑餐廳,到大學路。那時學校里只有五八年蓋的三座樓房,因是紅磚砌成,亦稱紅樓,現在只剩下一座標為“危房”的校西南角那座樓房了。現在正施工蓋著那地方的紅樓,造型像飛機,也叫飛機樓。大學超市那地方,是一座大禮堂,是全校師生開會、看電影的地方。馨苑餐廳那位置,則是平房餐廳,只有廚房,沒有就餐的地方。領導老師辦公,都在低矮的平房里。體育設施沒有,只是在大門內到大學生超市,圍著現在的文科樓與老圖書館,有一條橢圓形的土路,同學們上操、跑步就在那上面。同學們一天三餐,也不像現在單人隨意購買,是集體就餐,就是每班八個人一組分成若干組,開飯時每組領一盆菜和一盆饃,各自找地方圍起來蹲下吃。后來,學校征了大學生超市后面劉莊那塊地,建了現在已經廢棄的那個操場,整個跑道是用炭渣鋪成的,這也是當時菏澤最好的運動場。每年都有市內許多單位借用,來這里開運動會。那時學校只有文科五個,理科五個共十個系。每個系也只有兩個班級,因是專科二年制,每個系最多一百個學生。
一九八零年暑假前畢業時,我榮幸的被留校去美術班任職。美術班是七七年寒假開始招生的第一屆新生,一班總共招收了十四名同學。八零年招收了十五名同學,兩個班加起來不足三十名同學。那時美術班歸體育系,叫藝體系。隨著學校的發展,不久,美術班從藝體系分離出來,成立了藝術系(沒有音樂專業)。后來,音樂專業開始招生,之后又分成了美術系和音樂系。時至今日,我可怎么也沒想到,美術系(學院)已發展到在校學生近一千七百人,教師五十九人的大系(學院)了。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有目共睹,母校與祖國同步,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其實,母校的巨變,就是全國騰飛的一個縮影。轉過身來,看看今天的母校———菏澤學院,寬闊的馬路四通八達,林立的樓群掩映在綠林叢中,大理石鋪就的廣場開闊大氣,有花壇、奇樹點綴其中,格外壯觀怡人。那塑膠鋪成的草坪,寬敞壯麗,呈現給我們的是綠地、藍天、白云。聳立的全省一流的圖書館大樓,藏金納玉,儲存豐厚,是同學們的精神糧庫與家園。我們的校園,就像一個大花園,學在其中,玩在其內,是人間,也似天堂。每年一批批優秀學子走進來,也一批批學成學子走出去,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去為實現中國夢發光,發熱,施展才華,貢獻力量。
親愛的我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出生、成長、學習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比我們這代人幸運。母校有今天這么好的環境,優越的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才華橫溢的教師們,別浪費自己的大好青春年華,發憤吧!讓我們一起為母校的進一步發展,早日建成菏澤大學,為回報黨的英明領導,為早日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目標,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攜手奮飛吧,未來是屬于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