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之內的校園 北外身邊的北外——訪數字北外幕后工作者
本學期,由我校信息技術中心負責設計和運營的我校數字化校園平臺“數字北外”正式啟動,這項工程不僅掀起了校園內又一波的網絡熱潮,也吸引了北京部分高校的相關部門前來考察、學習。
源起:數字浪潮
21世紀是數字化的時代,而我國高校的大規模信息化始于90年代。目前,沿海地區和發達城市的數字校園基本完成了信息基礎設施和校園網建設,信息技術己廣泛應用于高校的教學、科研以及管理等領域。
我校 “數字北外”的創建也是基于這一浪潮之上。我校早在幾年前的“十一五建設規劃”中就提出:數字化校園建設是校園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當這份數字北外方案一提出來便得到了學校領導大力支持。
然而,比起其他高校的數字化校園系統服務,“數字北外”又有其進步與獨特之處。數字北外是一個基于社會網絡服務的統一身份認證和統一的門戶平臺。大多數學校只注重統一身份認證,即把校園各種資源的登錄系統統一起來,避免了以往大家要打開數個網頁,輸入數次密碼的麻煩。而數字北外在除了完成溝通學校資源、便利師生大眾,將“教務在線”“在線工資查詢”“北外郵”“北外通”等師生常用的網站變身成為數字北外的應用程序之外,還增加了統一的門戶平臺這一流行元素。通俗地講,數字北外類似于如facdbook,開心網,人人網等虛擬社區網站,只不過數字北外中的一切都是關于我們學校的。最初設計方案時,設計者確實花了比較多的心思,因為將數字校園進行資源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有一個統一的交流平臺對于校園來說十分重要,師生之間的溝通,學生之間的交流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加強,也可以借此獲得許多人際資源。”畢業了的北外校友也都可以擁有數字北外賬號,數字北外也就可以成為我們作為北外人的標記了。
籌備:攻克困難
數字北外的方案提出時,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如何操作與實施,后來都是由信息技術中心(ITC)摸索與創造出來。校園的數字化是一項巨大的整合工作,設計方案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培訓、研發,攻克了一項又一項的難關。
網絡維護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數字北外是ITC與軟件公司東大軟件公司合作,在他們提供的基礎平臺上進行二次研發的產品,但該公司派出的5名工程師再加上ITC派出的兩名技術人員,日常工作量巨大———平均7名人員來維護這個高峰時有700至800人同時在線的網絡,“有些人認為整合了以后我們維護起來更方便了,事實上網頁的數量并沒有減少,我們背負了更大的壓力。此外,隊伍建設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我們現在也在考慮下一步該如何走。”信息技術中心副主任沈曉春說。
發布:隆重推出
10月28日的啟動儀式也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天的展示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數字化的校園將要走入我們的生活。儀式采取晚會的形式,融入了很多創意與數字元素,最后由楊學義書記,文君副書記、彭龍副校長,楊建國助理和王峻京主任分別推動數字北外logo大模型上的一個開關,共同點亮了象征數字北外的燈泡形“i”字符號,象征北外信息化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整場活動進行了現場網絡直播,也是開了校園活動網絡化的先河。
“數字北外”當天的表演整個籌備時間只有兩個星期“那時很多學生在幕后支持著這項工作,那兩個星期里,大家經常和工作人員一起在電教樓熬夜,有時候大家一邊吃著快餐,一邊敲鍵盤,工作間里的工作場面十分火熱。”數字北外幕后的學生設計師張同學向我們介紹了當時的情況。
運營:保持新鮮
面向師生開放后,同學們對數字北外的熱情很高,提出許多對數字北外的合理建議以及個人的設想。沈曉春老師認為,“如何保持它的新鮮度,將是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不僅學生對這種新穎的互動形式表現出了格外的關注,老師們也發出支持之聲。檔案館的徐亮老師在日志中這樣寫道:“以前一直覺得北外沒有什么現代的互相溝通的方式,數字北外應該是北外在這方面的一次革命性變化。支持數字北外,就是支持變革,‘變則通,通則久’嘛。”
“數字北外在高校的數字化平臺里是一個比較新的突破,在信息化時代的大背景下,如何將這個平臺做的更好還有待大家的考驗,不過目前為止,北外師生對數字北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每日在線的人數也都超出了我們的預計。我相信,數字北外一定會更好的。”談起數字北外的前景,沈曉春老師十分有信心。
后記:
的確,作為即將要深入到校園生活各個方面的另一個“校園”,每一個北外人身邊的“北外”,數字北外需要保持它的吸引力。數字北外幕后的每一個人都對它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談起對它未來在校園中所扮演的角色,張同學非常親切的回答:“我們的口號是‘每天第一件事,上數字北外’。”同時,數字北外還是ITC正在建立的一個文化品牌,與大家所熟悉的“一卡通”,“itubd”,“ieownloae”,“北外郵”出自同一系列,這樣的設計不僅保證了產品的質量,也潛移默化的將數字化校園融入方方面面的生活習慣。
ITC在前段時間還進行了新職工的計算機培訓,選出各部門的網絡管理員,進行通知的收發和群組的建設。希望大家能夠普及數字北外,壯大社區的力量。在運營的階段,數字北外歡迎每個北外人的意見和關注,因為在這里,每個參與者都是建設者,正如張映雪同學所說的那樣,“每個北外人都有權利過問他的成長,只要你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