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剛剛步入新年,北京林業大學發布了2005至2008年中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ECCI)快報。此報告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剛剛發布的最新權威數據,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未含港澳臺)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進行了量化評價并排名。
據課題組負責人、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嚴耕教授介紹,某省份的ECCI得分名列前茅,僅說明其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當年在國內相對領先,并非表示該省的建設已經達到生態文明所要求的高度。各省的排名有前有后,但總體而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仍屬起步階段,任重道遠。
誰排前列誰墊底?
這份報告顯示,北京連續4年第一,浙江穩步提升,海南、廣東、福建、四川、上海等緊隨其后。排名相對落后的除了內蒙古、青海、寧夏、貴州、新疆、甘肅等邊遠地區外,還有河北和山西。
這個排行榜是在權威數據的基礎上,根據ECCI計算出來的。ECCI包含4大核心考察領域: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共20項具體指標。
排行榜的排名順序,取決于各省總得分的高低。總得分采用相對評價法,確定每一具體指標原始數據的相對等級分,按第一等6分、第二等5分……第六等1分計算。然后,各等級分乘以權重,得出具體指標的得分。再將各項具體指標得分相加,乘以其二級指標的權重,得到二級指標得分。最后,將各二級指標得分相加,獲得總得分。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4大核心指標,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不同,其權重分別為30%、20%、20%和30%。
進步率比排名更重要課題組稱,ECCI年度排名只是各省之間的比較,對于各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有參考價值。但比排名更重要的是提高進步率。因為進步率反映的是各具體指標的實際變動。
2005-2008年間逐年進步率測評顯示,除個別省份的整體水平出現過退步外,各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整體水平進步顯著,最大總進步率達到18%以上。
從四個二級指標來看,各省份在社會發展方面全都進步,寧夏、陜西的進步率均超過了10%。但同時也要看到,全國仍有云南、甘肅等九個省份的生態活力出現退步,進步省份的進步幅度也普遍不大。
在環境質量方面,盡管經過多年的治理,但迫于經濟和人口的壓力,全國除了黑龍江、山西、北京、江蘇等十個省份外,其余省份均有退步。這說明我國仍普遍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反映了我國尚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事實。
可喜的是,全國絕大多數省份在協調程度方面普遍有進步,近一半省份的進步率超過了10%,浙江省甚至高達近30%。西藏自治區盡管有退步,但主要是由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從2007年的0.15%下降到2008年的0.05%造成的,而西藏的環境質量本身是在全國領先的。與國際的差距有多大?
研究人員將聯合國、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機構發布的權威數據,與中國及各省區市的發展水平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面對人口、經濟、生態安全的壓力,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仍不乏亮點。例如,一些省份的森林覆蓋率世界領先。2005年,福建省的森林覆蓋率為62.96%,達到同時期世界第25位國家的水平,在相比較的10個國家中僅次于日本(68.2%)。此外,我國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成績斐然。2005-2007年,中國自然保護區面積比例(未含香港)在聯合國有相關統計數據的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穩定在57位。西藏自治區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比例達到世界第9位的水平,高于比較的10個國家。
然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且各省市之間的水平呈兩極分化狀況。少數省份的某些指標已居國際領先,但大多數省份仍亟待提高,部分省份在某些指標上比較落后。尤其是在農藥施用強度、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城鎮化比例、城市垃圾無害化率、單位GDP能耗等5個方面,我國各省與國際水平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為例,2005年,我國的比例為39.72%,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81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153。2005-2007年,我國該項數據值均低于選擇比較的10個國家,除北京、西藏和上海,其他省份該項比例都不到50%,而2005年的世界平均水平已達68.7%。
目前,我國的單位GDP能耗仍然非常高,亟待大幅降低。與單位GDP能耗現狀相似,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也遠高于選取比較的國家。2006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為0.012015噸/萬元,是美國的59.6倍,日本的19.8倍。排放量最高的貴州達到美國的313.2倍,日本的104倍。排放水平最低的西藏、北京、海南,也仍高于美國和日本的水平。協調程度是重中之重研究人員通過相關性分析后認為,生態文明建設既要有全局思維,統籌兼顧,同時也要突出重點。以2008年數據為例,二級指標與總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顯示,協調程度、社會發展、生態活力這三個二級指標都與ECCI總分有很高的正相關,表明了協調程度、社會發展和生態活力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特別是協調程度更是重中之重。
較為特殊的是,環境質量與總得分之間關聯不顯著。進一步分析發現,環境質量較差地區既包含社會較發達地區,也包含欠發達地區,而環境質量領先的省份卻都是社會欠發達地區。這說明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環境污染是全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只不過欠發達地區的問題是,如何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不破壞環境;而發達地區的問題是,如何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突破環境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20個具體指標的相關性分析顯示,相關度最高的6個指標分別為:單位GDP能耗,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城鎮化率和森林覆蓋率。這6個指標囊括了節能、減排、產業結構升級、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城市化集約發展、生態建設等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涵,突出了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類型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種模式。各省份在建設中需準確定位,明確優勢和弱點,在建設中揚長補短。研究人員進行了類型分析后,提出了我國各省份目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六種類型。
一是社會發達型。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五省市屬此類型。其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居全國前列,但有較大的經濟和人口壓力,使其生態活力和環境質量處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均衡發展型。如海南、福建、廣東、重慶。這些省份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生態活力高,環境質量相對較好,經濟社會發展也處于全國前列,并開始向協調發展邁進,整體情況較好。
三是生態優勢型。包括四川、江西、吉林、廣西、云南五個農業省份。它們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生態活力高。除農藥施用強度較大外,環境質量較好。作為農業大省,目前它們的社會發展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態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效益,尚未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但由于自然資本充足,這些省份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四是相對均衡型。包括安徽、遼寧、陜西、湖南、湖北、黑龍江、河南、山東八個省份。這些地區或為農業大省,或為革命老區,或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般,生態活力尚可,環境質量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較低程度的均衡發展,但優勢不夠突出。
五是環境優勢型。包括西藏、貴州、青海三個省份。這些地區受到自然條件限制,生態基礎比較脆弱,生態活力較差,社會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需要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因此協調的壓力較大。這些地區對環境的壓力較小,環境質量居于全國前列。
六是相對薄弱型。包括新疆、河北、寧夏、內蒙古、甘肅、山西六個省份。這些省份受到自然條件限制,生態基礎脆弱,生態活力較弱。它們或是農業大省,或是能源大省,環境污染嚴重,環境質量差,經濟發展基本處于全國平均水,不僅生態基礎較薄弱,而且面臨較大的經濟發展壓力,整體協調程度也偏低,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的任務都很重。
追求生態與文明有機融合ECCI的目標絕不是只為各省開列一份年度排行榜,而是為各省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方向。課題組通過研究,提出了三點看法。
首先,生態和環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生態是指各種生命支撐系統、各種生物之間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形成的統一整體。環境是指人類生存的物質條件,是生態系統中直接支撐人類活動的部分。
其次,生態文明是“生態”與“文明”的有機結合。鋼筋水泥鑄成的人工世界不是生態文明,刀耕火種造就的天然生活也不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生態環境良好,也要社會高度發達。而且,對社會發展水平的評價也要超越“GDP崇拜”,全面考察經濟發展、福利水平、公平正義等方面。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是工業化的傳統模式不協調發展的結果。要實現生態環境改善與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就是協調發展的文明,包括生態、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生態、環境、資源與經濟之間更需要協調發展,也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降低單位GDP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生態、資源、環境成本,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反哺。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我國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尚處于初級階段,整體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有差距,在單位GDP能耗、單位GDP廢氣排放量、服務業產值占GDP比例、城鎮化比例、城市垃圾無害化率、森林覆蓋率、農藥施用強度等方面,亟需改善。
課題組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要有全局思維,不能顧此失彼,不僅要防止根深蒂固的GDP崇拜,也要警惕目光短淺的唯環境觀。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于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經濟發展要盡量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自然成本,走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之路,改變經濟核算方式,加大對生態環境的反哺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
盡管各省份目前的ECCI得分排名有前有后,但進步率分析表明,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進步明顯,顯示了良好的發展趨勢。而為了阻止生態活力和環境質量方面的退步,必須在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提高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地表水體質量。要以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單位GDP廢氣排放量這4項指標為突破口,提高協調程度的進步率,促進整體進步。
類型分析表明,不同類型的省份各有自己的優勢,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問題,不能盲目樂觀,也不可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對優勢,突出自身特色,通過優勢方面帶動弱勢方面的發展。(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