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 區 百 姓 的 天 使
記58屆老校友張紅學生記者 肖飛
正值金秋收獲的季節,我校內遷安徽后第一批入校的同學、50多位58屆校友滿載著累累碩果回母校“探親”。多年來,校友們秉承母校“愛國愛民,獻身人類健康”的優良傳統,扎根基層,懸壺救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有的遠離城市來到窮苦山區,有的從大上海來到小縣城,有的婉拒了沿海省城大醫院的多次邀請留在了安徽基層醫院。其中的一位,自愿到福建漳平的偏遠礦區,在那里為守護礦區百姓的健康奔走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她就是我們的老校友張紅。
張老從小立志投身醫學事業。1958年從我校醫學系畢業后回到老家福建,在省衛生廳報到后被分配到漳平縣醫院。此時,漳平一個村里剛開辦的潘洛鐵礦負責人聞訊縣里要來醫學大學生,立即趕到衛生局,希望她能到村里支援礦區醫院的建設,聽完負責人情真意切的介紹,張老欣然接受了請求,選擇了到礦區、到基層工作。
潘洛鐵礦是一個新開采的地面礦區,地處福建龍巖地區漳平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從福州乘火車到漳平梅水坑小站下車后還要步行三四個小時山路才能到達礦部,沿途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張老與和她一起分配到礦區的山東醫學院同學扶著路邊的樹枝是高一腳、低一腳,天黑時才趕到礦區。
次日,礦部派人領她們熟悉環境,張老第一次看到了醫院的狀況:沒有病房,從群眾那借來的一間不足十平米的舊房間就是門診室,里面放著幾種常用的藥品、簡單的外科器械和急救箱,整個醫院只有兩名轉業軍醫臨時負責。看著眼前簡陋的醫院,張老失望了。雖然有些新分配的同事工作不到幾天就不辭而別,但是,扎根基層,造福百姓的激情讓張老很快振作起來,稍作休息適應后,她就背起出診箱開始巡診工地。
由于是新開發的礦區,工作人員和民工人數每天都在增加,最終達到一兩萬,如此龐大的群體只有4名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加之缺乏工作經驗,張老她們只能加班加點地苦干,到自己發燒至40度仍然不離開工作崗位。就這樣,在以竹片為墻、稻草為頂的房間里工作生活了一年多后,醫院的條件有了改善:新蓋了二層小樓作為病房,有手術室、治療室、門診配備了一臺X光機、化驗室有一架顯微鏡,還增派了幾名醫生和十幾名護士,極大的充實了醫療隊伍。
醫院規模擴大后,張老被安排負責內科工作以及衛生員的培訓工作,也參與夜間工地巡診,當時體重只有60多斤的她,經常被山風吹的人都站不穩,著實艱險。工作雖苦,張老和同事們也總能苦中作樂。下班后,張老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們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說著工作中遇到的疑問,大家相互探討,很多問題也都在這時得到及時的解決,第二天,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大約在1959年底1960年初,工人中發生了數十例流感并發流腦,張老和同事們夜以繼日的搶救病人,實時監測病人身體狀態,流感很快得到控制,沒有死亡病例,得到上級部門和礦區百姓的贊許。還有一次,有個本院家屬分娩后胎盤不下,流血不止,婦科醫生外出開會,助產士又不敢處理,外科醫生也不敢表態,情急之下找到張老。她一看是植入性胎盤,急需手術,遂立即安排先輸血,并向院部匯報,院領導考慮醫院條件有限,決定請上級醫院幫忙,不巧進山的橋又斷了,醫生進不來,病人也送不出去。病人生命危在旦夕!在這緊要關頭,張老決定和同事們立即復習手術操作方法,并向家屬和院領導征求意見,征得一致同意后,張老和外科醫生立即上臺施行手術,經過通力配合,手術順利完成,病人得救了!
張老的工作范圍除了本礦職工外,當地和周邊村民也有不少病例,特別是小兒肺炎、新生兒窒息等急重病例較多。醫院沒有氧氣沒有吸痰器,在緊急情況下,張老毫不遲疑地冒著被感染的危險直接用口來吸痰,對于窒息患兒,她就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一次次的使病患轉危為安,深得群眾信賴。
工作雖忙,張老絲毫沒有放松理論知識的學習。她認為,醫務工作者在工作中更應加強理論學習,廣泛閱讀各種文獻資料,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結合自身實踐,提高業務水平。她還積極支持基層衛生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在她的倡議下,醫院在礦區工地設立了多個衛生站,由她帶領培訓的衛生員輪轉值班,極大的方便了病人。
短短的兩年內,張老“紅”遍礦區山谷,數萬礦工和村民無不知曉,張老成了名副其實的"礦區百姓的天使"。1959年,張老接到通知出席福建衛生先進工作者(勞模)會議,1960年全國“文教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周總理送來請柬邀請她參加慶功宴會!
面對成績,張老總是淡淡地說:成績是大家共有的。那段艱辛的歷程她也很少提及,也許這就是高尚的人之所以高尚的原因吧。今天,當我們在重溫老一輩艱苦創業的故事時,也許我們永遠無法體會那個年代那段歷程的艱辛,但是這種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和后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