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一思想、 明確要求 理清課程育人的工作思路和推進策略
中小學生的理想信念、 愛國情懷、 品德修養、 奮斗精神、 良好行為, 是一個通過教育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必須要對德育工作進行整體設計和系統落實。區教委制定 《石景山區中小學德育一體化行動計劃》 , 從學校德育的目標、 內容、 途徑、 環境、 保障等五大方面對德育工作進行系統規劃和體系構建。
課程是承接德育目標、 承載德育內容、 指導德育實施的重要載體。區教委將課程育人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領域予以深入推進。在工作中明確了四項策略: 在課程建設上, 要注重國家、 地方、 校本三級課程相互呼應; 在實施途徑上, 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識教育、 社會實踐教育等多種渠道并重; 在資源開發上, 要注重學校、 社會、 家庭等多方資源兼顧; 在工作推進上, 要注重德育、 教學、 課程、 科研等多部門聯動。四項策略的提出, 確保了課程育人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 確保了學校課程育人的質量和實效。
強化管理、 健全體系系統化落實三級德育課程
國家課程確保落實課時, 深化學科德育。 《道德與法治》 《思想政治》 是國家規定中小學必須開設的國家德育課程, 在整個德育課程體系中居于基礎和核心地位。區教委堅持每年通過調研、 視導、 檢查、 督導等形式, 強化對課程設置情況的檢查力度, 確保各中小學開齊開足國家德育課程。在此基礎上, 區教委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這一育人主渠道, 從 “德育科行政指導、 基教研中心業務指導” 雙線推動對 《北京市基礎教育學科德育指導綱要》 的學習、 貫徹與落實, 讓語文、 歷史、 外語等學科培養學生慷慨昂揚的愛國情感、 驕傲自豪的民族認同、 振興家國的社會責任; 讓數學、 科學、 技術等學科培養學生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 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 讓藝術、 音樂、 美術等學科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品位、 高雅文明的藝術素養、 傳承經典的文化自信;讓體育、 心理等學科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 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 從而落實全員育人、 全科育人的教育理念。
地方課程注重區域實際, 打造精品課程。一是立足養成教育, 開發 《養成教育》讀本。面向全區中小學發放, 便于學生自學領會和教師參照借鑒。二是強化家庭勞動, 開發 《生活實踐》 學習任務手冊。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家務勞動的過程中進行相關學科的研究性學習, 實現多科聯動、 多育互動、 多能共生。增強學生熱愛勞動、 熱愛學習的意識。三是搭建活動平臺, 開發模聯、 少年說等活動課程。以課程的思維推進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 不斷深化教育實效。主題的選定、活動的設計, 既圍繞當年德育熱點, 又緊扣核心價值觀要求; 既注重不同學段、 不同形式的各有側重, 又注重學段間、 形式間的一脈相承和遞進銜接, 使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更加具有系統性、 針對性和趣味性, 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校本課程強化審批管理, 形成課程體系。區教委依據國家和北京市有關文件要求, 制定了區域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相關指導意見, 明確了課程建設、 教材開發的要求。特別是憲法修訂后, 組織和指導學校依據新修憲法精神開展對校本教材的修訂工作, 對學校校本課程出臺 “退出機制” , 確保正確的育人方向。
為提高學校德育課程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區教委于2010年申報了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 《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建設》 , 并于2013年出臺了 《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建設指導意見》 ,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系統思維和課程思維, 引導學校準確設置德育目標, 合理編排德育內容, 系統開發德育課程, 建立健全并不斷擴充、 豐富和完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目前, 全區各中小學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校德育課程體系, 如: 蘋果園中學提煉出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的 “美好教育” 理念, 將立德樹人貫穿在學校 “美好教育” 德育課程體系中, 推進國家、 社會、 個人3個層面21門校本德育課程; 北京九中分校圍繞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 從家國情懷、 社會責任、 個人擔當三個層面開展九大系列德育課程;愛樂實驗小學按照禮、 樂、 射、 御、 書、 數“六藝” 構建德育課程體系, 旨在培養有知識、 有見識、 有愛心、 有禮儀、 有能力、 有情懷的 “六有” 愛樂好少年。在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整體架構下, 如北方工大附校 《小未來養成記》 養成教育課程、 外語實驗小學 《我愛博物館》 社會實踐課程、 師范附小 《茶香浸校園》 傳統文化課程等校本德育課程也不斷呈現、 不斷豐富。
聚焦課堂、 精練教師 提高德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是以教研為支撐, 在業務研修中深化教師對德育學科課程標準的貫徹與執行。使德育學科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落實為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的形成、鞏固與提升。二是以科研為引領, 在問題研究中提高教師對德育學科育人價值的理解與領悟。從而把握實質、 抓住關鍵、找準要害, 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課堂教學水平, 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 把握正確成長方向。三是以展示為平臺, 在交流借鑒中提高教師對德育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與把握。進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予以落實到位。
拓展視野、 挖掘資源 為課程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著眼北京市社會大課堂資源, 開發學習任務單。使社會大課堂實踐活動成為學生拓展學科知識、 提高道德修養、 踐行良好行為的綜合性平臺, 成為落實課程育人的一大重要途徑。
著眼石景山區域特色資源, 開發學生學習用書, 為課程育人提供更為豐富、 更貼近實際、 貼近生活的資源支持和課程依托。
著眼學校家長資源, 積極開設家長課堂。如: 實驗小學成立了家長講師團, 根據各學科育人需要, 聘請家長進課堂給學生上課, 為學生在課堂中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金頂街二小開展 “家長微課堂”建設, 整合家長資源, 打造一批 “家長老師” , 每班每月為學生開講一節家長微課堂; 北大附中石景山學校設計 《家長課堂系列主題》 , 從初一到高三, 從開學到畢業, 圍繞學生成長的重要節點設計內容,理清家長課堂的開展思路。
完善指標、 評價跟進 推動課程育人各項目標的有效落實
區教委制定了 《石景山區中小學課程建設視導基本項目評價表》 《石景山區中小學課程方案評價表》 《石景山區中小學教學設計評價標準》 《石景山區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開展課程視導、 指導學校在課程建設中落實育人理念, 開展教學視導、 制定了指導學校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育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