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清作為一個擁有著悠久民間藝術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城市,具有眾多珍貴的歷史遺跡,其中臨清貢磚的傳承技藝引起了隊員們的興趣,帶著對學習與調研工作的熱情,由團委朱冉冉老師帶隊指導的校學生會臨清貢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團,前往臨清進行實踐調研。團隊此行的實踐目的是了解貢磚的前世今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切體會到臨清貢磚的傳承技藝所蘊含的悠久文化內涵。“繼承傳統工藝,弘揚民族文化”,不僅是團隊此次社會實踐遵循的宗旨,也是對社會發出的呼吁和倡導。
一、搜集資料,深入考察臨清貢磚是山東省的中華傳統手工技藝,2008年臨清貢磚燒制技藝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家名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中材良工萃的典范代表。我們從貢磚的歷史、貢磚技藝的傳統變遷、工藝流程、工藝傳承狀況、貢磚燒制技藝的文化內涵、創新與發展等幾個方面展開調研,并對其繼承傳統工藝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進而對其現代化轉型做出了思考。
二、實際調研,非遺采訪技藝傳承,綻放民族璀璨之花。本次考察,調研組先后采訪了三位臨清貢磚燒制技藝代表性的傳承人,了解了貢磚的現狀。調研組來到臨清魏家灣,采訪了技藝傳承人———李維見。他的工廠建立已11余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探索,結合現代燒制工藝進行改革,由原來的土法手工碎石、澄泥等工藝改為機器碎土、澄泥。花柴類焙燒,逐步被燒生物紙所替代,并嚴格掌握火候和燒制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為履行傳承義務,傳承人堅持邊生產邊傳習。臨清魏灣貢磚已經用于濟南大明湖、成都杜甫草堂、臺兒莊古城等多地古城景點的修繕使用。
采訪的第二位傳承人便是上過央視臺節目《我有傳家寶》的趙慶安。他成立了臨清市華建建材廠,并建立了山東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山東省唯一一家。他向我們詳細介紹了貢磚技藝的燒制步驟,并向我們說道,現在年輕人不愿從事這個行業,后繼無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貢磚的市場銷售非常看好,市場方面呈現出供不應求。工廠每年的純利潤約300萬左右,主要銷售往沿海一帶。
采訪的第三位是臨清貢磚燒制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景永祥,他也是該項工藝唯一的傳承人。調研組來到西陶屯磚廠基地時,便看見老先生正在添火燒制,景永祥向我們介紹到,貢磚燒制工序復雜而精細,二十幾道工序缺一不可,臨清貢磚用土比較講究,用當地特有的蓮花土以及漳衛河水燒制的磚別有特色,有“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堿不蝕”之說。
景永祥說,臨清貢磚之所以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臨清優越的土質,這種土呈紅白黃三色相間,細膩無雜,適宜制磚。在傳承問題上,景永祥延續老傳統,他唯一的兒子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從事貢磚生產和傳承,近年來,景永祥父子迎合新形勢,繼承傳統,勇于創新,把傳承幾百年的貢磚生產品牌發揚光大。
三、分析總結,提出對策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貢磚在發展的道路上,不僅僅只是靠傳統的手工技藝,更多是在繼承傳統上進行創新,利用新形式、新內容讓貢磚藝術、貢磚文化重新回到觀眾視線。
其一,加強對貢磚特色產業發展歷史的研究,充分挖掘貢磚產業在歷史長河中積淀的經濟價值。盡管貢磚產業已廣為人知,但大多數關于貢磚的特色產業發展史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其發展歷程、工藝特色、經營理念、傳承方式等并未得到充分展示。因此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加大對貢磚學術上的研究力度。
其二,加強對貢磚相關遺存的保護力度。由于時代變遷等因素影響,一些實物、遺址和遺存的現狀不容樂觀。為了使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這些實物、遺址和遺存,很有必要從各個方面對其加強保護。
其三,對貢磚特色產業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化的生產方式進行比較研究。當前,傳統特色產業所面臨的一個巨大沖擊是其生產效率遠低于現代生產方式。因此,對貢磚傳統生產工藝進行適當改良已經十分必要。
其四,充分挖掘貢磚特色產業的文化內涵。將貢磚的傳統手工技術轉變為現代產業,適當融入市場,依靠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
四、砥礪奮進,繼往開來社會實踐后,團隊總結共形成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三份,形成臨清市民對貢磚現狀了解程度調查問卷、對貢磚發展前景的情況調查和分析報告各三份。實踐團隊在微博和微信分別進行文章推送,點擊閱讀量高達兩千加。
豐富的實踐調研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以來賴以生存的沃土,更是我們凝心聚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支撐,臨清貢磚就是很明顯的一個典范,運河貢磚文化的在傳承并且加以創新形成現代化的臨清貢磚,更是讓山東文化、中華文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不但培養了我們理論運用于實際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創新精神,磨練了我們堅強的意志,也讓我們深入了解到貢磚燒制技藝的傳承,為我們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