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 2014年的霍爾果斯市是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高速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新疆自治區與伊犁州重要的經濟增長極。近年來,霍爾果斯國門口岸的形象深入人心,騰飛的經濟發展勢頭和良好的城市建設,吸引了海內外的關注,但談及本土文化,人們往往不甚了解,以為霍爾果斯僅是新興口岸城市而已。
2016年仲秋,筆者援疆掛職霍爾果斯建設口審規時,因感到支撐城市文化旅游所依據的歷史文化資源情況不明,研究人才體制機制發現本地缺少人力資源基礎,更憂慮城市單一邊貿經濟受外部國際政經環境影響存在高風險,故而構思挖掘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擴大口岸新城在國家“絲路”戰略中影響力的設想,起草提交了開展霍爾果斯歷史文化研究建設相關系統工程的項目建議,獲批后即受托組成課題組分兩階段做了前期研究。
為摸清有關情況,第一階段圍繞把脈驛站千年歷史,填充口岸文化內涵需獲取客觀依據要求,先在受援地兵團、邊防和地方不同行政主體所屬 1908. 55平方公里的轄區及鄰域內,在1年多里問詢逾 200人行程近 2000公里,就現存或曾有的不可移動文物史跡,基于源自各方有關史跡遺存的信息篩分后的調查,終于將原多屬風影態的史跡遺存情況,用嚴謹認真和第一手親見所攝實物圖片,給出了近4000張資源現場照的真相說明,且就有關邊境文化問題,走訪過霍爾果斯和都拉塔等口岸及伊犁、博州及阿勒泰和喀什等沿邊地州部分縣市。
經初步查實,該區域蘊藏著十分豐厚的人文歷史積淀,以有形史跡載體的遺址或遺存等不可移動實物態文物之數量眾多,遠超以往資料記載,其價值不可估量。所獲得的不可移動文物,共有八大類屬性,73個子項,總量達 102單項的資源,其中古代石刻巖(石)畫遺跡和碑石、古窯場遺跡、古樹名木和寺廟等超過 3/ 4,為首次發現或初步確認。查實的石刻與巖(石)畫等遺跡極可能將本地人類活動史縱深前推數千年至石器時代,而代表草原文明的古石人和高度疑似巨型石墩古墓及戰國至漢唐蒙元和民國時期的眾多古墓(葬)群,建于隋唐的索倫故城和作為察合臺汗國(元太祖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所建汗國)都邑時區域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埋于地下的輝煌王城阿力麻里,還有清伊犁將軍統治西域所筑九城之一的“拱宸城”等,上百件遺跡(存)實物資源都佐證著該地具有古今不同年代相當完整的歷史文化,為特區未來歷史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
諸多文化遺存(跡)表明,該區域文化個性十足,內涵極其豐富:不僅有清晰顯現人文脈絡特征的古代草原游牧文化至屯墾時代的農耕文明,更有異彩紛呈爭芳吐艷呈悖逆景觀的絢麗奇葩—— —既是國家重要邊關口岸霍爾果斯,更曾是從 13世紀至 19世紀的 600多年時間里影響西域及中亞一帶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的汗國都邑中心阿力瑪里王城,中哈國際合作中心和電子商務則是當今最為開放先進連接新絲路經濟紐帶的現代文明。這里現代邊城與古代王城遺跡同在,草原文明與電商時代的標志共存,東西文化碰撞,不同文明交匯融合,是“一帶一路”上真正具有文化奇葩魅力,無限發展前景的異彩紛呈之古城新市!
調研查實過程中,筆者深為祖國邊疆邊境地區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所震撼,深感找到了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文化產業所需內在動力的不竭源泉。但也發現了影響有關歷史文化資源管理的因素和制約邊疆邊境地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問題,且驚異于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嚴重,主要表現在古城遺址和古墓葬遺存等被嚴重損毀和破壞,非法盜墓者對古墓葬的私挖盜掘和偷竊活動很猖獗,大量古文物流傳留存民間,文物地下黑市瘋狂,非法文物買賣暗流涌動,令人吃驚。對此,課題組反復研究,提出了加強邊境地區歷史文化資源管理的對策與基本建議,并形成了近 17萬字的 《調研報告》,希望理清在城市建設中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發展經濟的思路,擺正發展與保護的關系,積極創造有利于發展本地文化產業的良好環境,發掘好特區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與后勁,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平穩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和財政增收的新渠道。
目前,蘇州援疆組的全體同志正在努力嘗試把蘇州保護古城、建設文化強市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有效地應用于霍爾果斯城市文化工程建設的實踐。希望幫助其揚長避短,避免城市建設重走一些地方“發展-破壞-再恢復-再重建”的老路,實現對口支援城市在文化與經濟建設并行發展新思路指導下彎道超車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