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逛書店時發現了這本羅平漢主編的 《長征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征記憶》,首先就被它別出心裁的裝幀設計深深吸引。封面古樸素雅,溫暖而厚重。從書籍主題來說,講的是長征故事、長征精神和家國情懷,能用短小的書信展現深厚的長征精神也算是視角獨特、另辟蹊徑了。讀完此書,我在感動之余,提升了對長征的了解和認識,讀懂了那個民族存亡時期千千萬萬長征紅軍將士對國家、對民族、對親人那沉甸甸的愛,讀懂了紅軍將士眾志成城、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豪邁情懷和長征精神。
這本由黨史專家主編的書,通俗易懂、極具親切感,既讓我們看到了一些珍貴的書信,像毛澤東致朱紹良、朱德致陳濟棠、劉伯承致孫震的信,以及紅軍當時發布的公告、紅軍隊伍間的聯絡信等共二十封書信、電文,還通過對書信與長征歷史背景之間關系的認真描述,展示了長征將士的情感經歷以及長征的艱苦歷程、歷史意義。讓讀者可以把家書還原到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去品讀,從熱血男兒的沙場絕筆、嚴父慈母的諄諄囑托、戰場硝煙炮火的記錄、紅軍戰士對革命前途的樂觀與展望和戀人之間的愛與深情中,仿佛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紅軍將士,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征記憶。
為了掌握更多的紅軍長征的真實歷史,我還同時參考閱讀了王樹增先生的長篇紀實文學經典《長征》,它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所經歷的各個值得紀念的長征大事件。結合著紅軍長征的時代背景和時間線索,將散落在長征中的一封封書信串聯起來,從細節中更能深刻銘記那段波瀾壯闊的長征歷史。
一、長征與長征精神對于“長征”這個歷史事件,百度百科是這樣描述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歷時兩年的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被后世譽為“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具有著舉世矚目的影響。
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見證了一段血與火的征程,一場生與死的進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首毛主席在長征途中書寫的 《七律·長征》,每每讀起來總是那么令人振奮,使人倍受鼓舞。
紅軍不怕遠征難。面對數倍甚至十倍于自己的敵人,紅軍靠什么突出重圍?在兩年間,中央紅軍隊伍長驅11省、歷經無數場戰役和戰斗: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攻占臘子口……以共產黨員為代表的紅軍靠的是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精神,靠的是不怕困難,堅定不移的信念。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有86000多人,加上沿途擴招的戰士,總數將近十幾萬人,而到了延安僅剩下6000多人。95%以上的紅軍戰士卻永遠地留在了長征的征途上,他們用生命之軀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
在爬雪山和過草地的過程中,紅軍的糧食吃完了,就吃野菜、草根、樹皮、一切和牛皮有關的槍帶皮帶,甚至還把排泄出來沒有消化的青稞淘洗過后再煮著吃。這是對紅軍戰士身體和精神的嚴峻考驗,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戰士用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艱辛披荊斬棘,不屈服不畏懼,勇往直前,鑄就了同艱共苦的革命友情,也為部隊探索出一條前進的道路。
每次回顧起長征空前絕后的悲壯行軍,就會讓沉寂的心激動一次,讓精神經歷一次洗禮。紅軍長征,鍛煉了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長征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正是有了偉大的長征精神,才紅軍能屢屢戰勝艱難險阻,取得一次次的勝利。
二、傳承偉大長征精神,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82年后的今天,長征對我們而言是一段已經遙遠的歷史,哪怕當時最小的才十幾歲的紅軍戰士,幸存下來的如今都是耄耋老人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忘記歷史,忘記為了新中國犧牲的革命先輩,忘記紅軍的長征精神。長征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不會被拋棄,只會歷久彌新。一代代人激情燃燒的接力長征,讓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是長征之魂。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所展現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是全人類追尋理想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只有堅持理想信念,才能在政治上經得起考驗,在作風上抵得住誘惑,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頂得上。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奮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一代的長征路上并不平坦,有許多艱難險阻需要跨越,我們國家也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世界形勢復雜多變,霸權主義國家的不斷挑釁,借貿易戰制裁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國內經濟體制深刻變革,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一切,對我們的理想信念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黨員干部,弘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振奮精神,帶動群眾去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們一切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專題教育活動和八項規定精神“回頭看”專項活動,也都把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作為重點內容。我們每一位黨員,在思想認識上,要更加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懷揣“四個自信”,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堅定理想信念,首先必須牢固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樹立忠于人民忠于事業的理想主義精神,將理想與祖國和人民的意愿緊密結合。同時,要正確認識面臨的困難,克難而上,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黨的事業必須勝利的信心。習近平同志曾指出,理想目標明確、信念堅定的具體體現和客觀標準就是勤勉地為黨工作、實實在在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從小事做起,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這些也是廣大群眾對我們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
三、做好本職工作,堅持創新,百折不撓我們的學校在經歷了38年的發展,升本后也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邁步走在“建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支撐作用、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征程上。我們也需要傳承長征精神,堅定信念、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從而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
如何走好轉型之路、如何建設好本科院校、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是可以借鑒兄弟院校的經驗、可以彎道超車,但發展注定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敢于創新、善于創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市委、校黨委已經為我們學校設定了發展目標,并科學規劃了“三步走”的戰略規劃。學校以“一二三四”工程為抓手,顯著增強師資隊伍素質、顯著增強教學科研水平、顯著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和顯著增強學校發展活力,實現教學質量、管理水平、創新創業的“三個躍升”。
為了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學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圍繞“以生為本”做好教學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和服務工作,我們已經在轉變工作思路和評價機制;狠抓教師隊伍的思想水平、道德水準、業務水平的建設;提高教科研水平,提升科研項目含金量;不斷拓展辦學空間,改善辦學環境,積極參與京豫合作戰略,成立鄭州中德學院,有效推進“一校五區”建設,高起點建設航空港新校區……假期中,由我省十所高校發起成立了“高等教育信息化2.0建設改革創新聯盟”,標志著學校在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道路上開始了新的探索。學校的內涵提升過程中充滿艱難困苦,需要我們傳承長征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百折不饒的強大精神動力,不能懼怕困難而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內,努力創新,攻堅克難,去不斷贏取新的勝利。
改革很艱難,特別是教育教學的改革,教育改革創新需要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機制。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需要每個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都無怨無悔地付出,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漫長的積累后才能達到量變。
以簡簡單單地上好一堂課為例,首先需要教務、學生、后勤、信息技術、人事、實驗室等各個單位的通力合作,提供外部科學的管理制度與良好環境條件,為教師和學生搭好“戲臺”。而教師的角色也需要轉換,從“以教師為中心”要變成“以學生為中心”,依靠對著PPT照本宣科是行不通了,課堂也會依靠信息技術延伸到教室外,翻轉課堂與混合教學模式將成為主流。在這種模式下,教師將付出更多的時間來備好一節課,增加了技術難度、耗費了更多時間和心思。學生的壓力也在增加,各種交互、活動、預習與復習,電子學檔記錄了他的各種學習痕跡,偷懶在老師的眼中變得透明和可量化。教師、學生和管理、服務者,每個角色在教學改革中都承受了許多壓力,但變革是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決定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校要生存要發展,要擔當起人才培養的重任,必須在不斷的改革中堅持和發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長征書簡:重溫我們先輩的長征記憶》帶領我重溫了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也讓我明白,我們仍然需要繼承紅軍傳統,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努力踐行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學校的發展亦是如此。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學校每位教職工都能以長征精神為指引,堅定理想信念,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最大的政治,務實、創新、高效,齊心協力,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關,我們學校“建設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支撐作用、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奮斗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