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線上交流基本禮儀你知多少?
隨著網絡時代社交軟件越來越發達,社交禮儀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線上交流也成了人和人的交往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問題來了,線上交流的基本禮儀你知道多少?
隨意語音困擾多由于線上交流沒有面對面直接的感官體驗,無法很好地感知對方的情緒變化,因此,有的人更多地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交流時會隨意許多。
“在發起語音或視頻通話前最好先提前發一個消息,不然突然一個鈴聲響起,讓人很尷尬。”因為微信語音電話的鈴聲很特殊,化學學院劉海靜同學有一次在開大會的時候手機突然響起,窘得她把頭都快要埋到腿里去了。因此,她特別注意這些禮儀細節,在使用社交軟件聊天的時候,都會先自報家門,讓對方基本了解自己,以便進一步溝通。
土木學院的吳同學最近有點覺得委屈和郁悶,他用語音消息給兼職的公司領導匯報工作,卻被領導一頓批評,“領導說看文字不會錯過重要信息,而語音有時聽不清,害得他反復聽了幾次,浪費時間。”吳同學表示,以后不會因為懶得打字就用語音匯報工作了。
經管學院張曉煥同學正在用微信與人討論事情,對方突然給他甩了一個表情包,這令他很不愉快。“表情包是根據雙方的親密程度來合理使用的,亂用表情包并不是一個好習慣,網絡上有很多低俗的表情包,非常令人厭惡。”
“不要因為隔著屏幕就不尊重別人,用語言隨便攻擊別人,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交通學院湯致遠同學表示,線上交流因為沒有面對面,有的人有時候會肆無忌憚,但是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應該表里如一,都要遵循社交禮儀。“在線下是謙謙君子,那么在線上也不要做鍵盤俠。”
理解尊重交往長隨著“一部手機行天下”成為現實,為了能夠在方寸屏幕間將自己更好地展現給大家,有網友從理解尊重的角度,總結出了“新世紀社交禮儀”,比如“能發文字時盡量不發語音”“有事情打招呼時,不要只發‘在嗎’”“推微信名片前先經過本人同意”等。
好的線上交流禮儀是可以用來互相學習,互相“傳染”的。“我有一個朋友,每當她覺得我們聊天記錄有趣,或者我們的合照很不錯,想發朋友圈的時候,會先征得我的同意。”能動學院王琦同學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現在她和其他人交流曬朋友圈的時候,也不自覺地這么做了。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雙向互動的一個過程,好的聊天氣氛需要交流雙方共同營造。文法學院楊文瑄同學認為,線上的交流更多在于語言上的表達,線下的交流則不僅是語言上的表達,還有肢體上的表達,“交流本身就是人和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一個過程,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恰當,就如《常禮舉要》中說的‘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有人說,回復別人是線上社交禮儀的基本體現,及時的回復會讓聊天雙方的關系更進一步。物電學院關茗予講起做新生群群主的經歷,每次發通知時,新生的回復會讓他覺得很安心,說明消息已經傳達到位了。不僅如此,在發一些重要通知時,新生回復的感謝話語更讓他覺得暖心,自己用心做的東西沒有白費。
汽機學院2018級輔導員路平安表示,互動良好的聊天過程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面對面的眼神的交流會給人很大的信任感。同時,他提醒大家:“在線上交流的時候,有事離開的時候請告訴對方一聲,在講事情的時候,不要僅僅用一個表情回復別人,這樣會給人帶來不適。”
線上線下禮儀共通表面上看,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聊天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實際上,無論是線上社交還是線下社交,那些簡單而又繁雜的禮儀都是我們與人交往的基本準則。正如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說的:“禮貌不花錢,卻比什么都值錢。”
“禮儀是人們主動學習的一個過程。”計通學院范穎同學覺得,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不懂禮儀,不尊重別人,就很容易處處碰壁。“人在這時候會‘趨利避害’去學習禮儀,接受禮儀,傳承禮儀。”
文法學院的劉靜同學一直用禮儀約束著自己,線上收到別人消息,會及時回復;線下待人接物,也會注意致謝。身邊的同學、朋友和老師都對她一致好評,她羞澀地說:“注意自己的言行久了,就成為一種習慣了。”
事實上,“社交禮儀”在我校已成為了一門課程。大學生學習社交禮儀、塑造文明形象,既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經典文化的使命,更是涉足社會的需要、立足群體的需要、修養自我身心的需要。
社交禮儀課的授課老師劉燕麗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會比較多地考慮自己,忽略他人,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考慮自己感受的同時,還要學會尊重和寬容。“大學不僅是一座學術的象牙塔,也是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平臺。同學們在和別人交流時,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社交禮儀的學習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要在生活里去多觀察、學習,掌握社交禮儀會讓人與人的交往更加順暢。”
(學生記者 周蒙 李曉彬 王子晗 閆歆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