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號稱“千河之省”的四川,2816條大小江河縱橫交錯,源遠流長。四川因水而興,也因水而困,存在著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地區水資源短缺嚴重等問題。加強水生態修復工作,構建水生態工程保障體系,增強水資源調控配置和保護能力,是四川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
2013年以來,成都、瀘州、遂寧、樂山相繼成為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五年來,四川省水利廳會同各試點城市全力推進河湖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對推動社會健康發展、保障社會安全穩定、提升人民生態文明意識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通過污染治理、河流綜合整治、水景觀建設等措施,推動了城鄉人居環境改善和優化,實現了人與環境、人與水的互利互生、和諧相處,有效提升了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滿意度。四川,正濃墨重彩地演繹著一場“千河之省”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變遷,創造出一個個精彩樣板。
成都: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都樣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而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對于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成都而言,尤為重要。
成都市地處成都平原腹地,屬長江上游岷江、沱江流域,這里降水充沛,年均水資源總量達304.72億立方米。河網密度大,河流縱橫,溝渠交錯,具備良好的水資源稟賦。自2013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以來,成都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開展河湖水網體系建設、塑造城鄉水生態風貌、弘揚蜀水文化精髓,在推進綠色發展的進程中,繪就了一幅成都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畫卷。
“人水和諧”正是成都打造水生態工程所積累的資本。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山清水秀的成都之景:“錦江近百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如今,成都濕地正在讓這座城市重現一千多年前的盛世美景。而“復原”美景的思路與做法,也讓成都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本。
近年來,成都利用水系資源,開始規劃生態水資源建設。在充分借鑒國內外優秀的規劃建設案例基礎上,規劃出以“六湖八濕地”為依托的環城生態區。自規劃之初,成都市就啟動環城生態區的立法保護和規劃建設,先后出臺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關于加快環城生態區建設的實施意見》《成都市環城生態區湖泊水系規劃建設實施方案》,從制度上為成都的水生態建設“保駕護航”。
自環城生態工程全面啟動以來,累計投資約600億元,環中心城85公里長、400米寬的綠色生態景觀空間已基本形成。成都市建委相關人士表示,這是一項惠及千萬成都人的綠色工程,將來市民乘公共交通30分鐘,即能享受環城生態區的湖泊、濕地的綠色自然景觀。
幾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如今,成都濕地又將延續成都人水和諧、水興城盛的夢想。成都的水生態建設初見成效,逐漸形成水生態綜合治理的成都模式。為了續水脈、傳文脈,除了大力打造濕地景觀,成都還需將“蜀水文化”做成一個品牌,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建設生態文明。當前,成都正把城市水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市“2025”規劃中,與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宜居之城打造統籌考慮,進一步優化千年水網,建設活水成都。
“善待水、善治水”,成都將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融入到現代水利建設和管理當中,全方位提升了全市水文化的層次與品質,成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成都樣本”。
瀘州:
打造“中國最美小流域”示范樣板
瀘州古稱江陽,憑兩江舟楫之利,成為了川、滇、黔、渝接合部物資集散地和川南經濟文化中心。宋徽宗年間稱“西南要會”,明清則為“川渝第一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然而幾年前,主城區長江段、沱江段卻是各種亂搭、亂建、亂挖、亂采,游樂設施、餐飲躉船、魚館攤點充斥江邊,甚至有人在江里搞起了網箱養魚,市民頗有怨言。為了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瀘州開展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兩江四岸整治活動”,對主城區長江段、沱江段內不符合規定的45處游樂設施、217家魚館等予以拆除,凈化水域環境。如今主城區已是水清河暢、岸綠景美。
解決了百姓關切的問題之后,瀘州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過去,因為受地理、自然、社會發展條件限制,瀘州防洪設施單一,水生態系統脆弱,河湖連通性差,水文化挖掘不夠,怎樣才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造福于民?唯有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2013年初,水利部決定在全國推行水生態文明建設城市試點,對瀘州來說,這一契機恰逢其時。于是,瀘州市聯合四川省水利廳,申請了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同年7月,瀘州被確定為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瀘州水生態文明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中,瀘州市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著力把城鄉統起來、降水用起來、河庫連起來、水土保起來、源頭抓起來、資源管起來、產業興起來。圍繞“創新強水、開放活水、協調興水、綠色飲水、共享惠水”的治水思路,樹立“三江(長江、沱江、赤水河)共治、人水和諧”理念,堅持“生態 +”理念,依托“以花為媒、以水為魂、以山為韻”的生態特色,大力實施“產業形態退二進三”工程,讓小流域重新煥發“生機”。
現在老工業基地的舊廠房被改造成為主題酒店、7D互動影院、酒吧一條街等。昔日被嚴重污染的清溪河變成西南遠近聞名的“花田酒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四川省水利風景區,被譽為“川南第一漂”,憑借千畝特色花海,單日最高接待游客達3萬人以上。目前景區正聯合鳳凰湖國家濕地公園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借鑒“花田酒地”經驗模式,瀘州市對白節梭壩河、上馬洞溝河等小流域實施水保綜合治理,建成云溪溫泉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黃龍湖、叢林漂流等景區景點,成為“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撐。
如今,瀘州成功打造“三產聯動”示范樣板,圍繞打造“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形成“工業反哺農業、三產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小流域生態文明工程的成功實施,覆蓋周邊區域越來越廣,受益群眾越來越多,拉近了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實現了“保護生態就是改善民生”的最終目標。
遂寧:
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遂寧經驗”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這一句遂寧海綿城市建設之初的“順口溜”,不但是雨后行人漫步的真實寫照,還讓遂寧市城區復豐巷小區逢雨必澇成了“歷史記憶”。“順口溜”的背后,是遂寧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不懈探索。
2014年以來,遂寧市以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為契機,三位一體高位推動生態山水城、現代花園城、觀音文化城建設,構建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六大”體系,讓試點變示范,將一個個散發的生態水“盆景”連成一道道水生態“風景”,鍛造了“堅守綠色發展,以河長制為抓手,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遂寧經驗”。
遂寧市河渠密布、水系復雜,歷來是干旱洪澇災害易發多發區,特別是2006年百年大旱、2013年“6·30”特大暴雨更是遂寧曾經的痛點。過去,在遂寧大英縣天保鎮曾流傳這樣的民謠:“天保過去靠天保,人畜飲水要遠挑,遇到天旱水如油,給錢無人愿意挑。”如今,隨著都江堰灌區大英“五五分干渠工程”的實施,農村通了自來水,人們再也不用挑水吃,民謠中的情景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天保鎮的改變僅只是遂寧市高位推動、治水興業,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為政之要,其樞在水。近年來,遂寧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超前謀劃,下決心舉全市之力,建設遂寧水生態文明城市。確立了“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總體方向,將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水資源管理、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水文化傳承”六大體系,全面落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量水發展”新理念,全方位立體式推進遂寧水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從2000年底開始,遂寧涪江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入資金30多億元。
“以前逢雨必澇,2013年‘6·30’特大暴雨時小區積水深度有1.3米,實行海綿改造后,我們再也不擔心下雨積水而發生內澇了。”復豐巷小區居民說。復豐巷小區的改變是遂寧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當地已完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7大類346個。
在建設生態水網中,遂寧市加快推進三仙湖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完善生態水網建設。通過涪江干流唐家渡電航工程、河東新區引水入城工程建設,將青湯湖、東湖、涪江、聯盟河水系連通,增大區域河網長度、密度和生態水面面積,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在綠色發展的理念中,遂寧市確立了柔性治水理念,圍繞一湖清水,打造了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觀音湖生態濕地公園,全年接待游客1065萬人次,帶動了全市旅游業發展。2017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385億元,同比增長24.4%。同時,遂寧市還大力開展濕地保育生態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341.5平方公里。對城區“四河”實行截污分流、清淤疏浚、生態修復,實現了水清、岸綠、河暢、景美。來到觀音湖濕地公園,清風習習,水清見底,飛鳥不時從水面掠過,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觀音湖濕地公園已經成為了鳥類的天堂,現有野生脊椎動物約48科120種。其中,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的鳥類9種、兩棲類1種、魚類1種。
樂山:
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經濟轉型
走在樂山,水跡隨處可尋。樂山市流域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共46條,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也有6條,水系發達。充沛的水資源為其開展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先決條件。但是“有”不等于“優”,樂山水時空分布不均,水環境惡化、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等因素成為遏制樂山經濟發展的瓶頸。不僅如此,樂山由于處于長江上游,在整個流域中的生態戰略地位尤為突出,把樂山的水環境治理好、水生態安全建設好,對維系整個長江流域的水生態系統安全至關重要。為整個流域,為樂山,也為民生,在“轉型升級、美麗發展”之路上,樂山市委、市政府把水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樂山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2014年,樂山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期為2015年到2017年。2018年6月25日至27日,第二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技術評估專家組對樂山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進行專業評估。經過專家組實地查勘、現場質詢、查閱資料和現場打分,樂山市技術評估綜合得分90.4分,順利通過技術評估驗收。專家組指出,樂山在推進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積極參與,促進了工作的有效開展;全市主動作為,以河長制等為基礎加強了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經濟轉型,試點工作特色鮮明,成效明顯。
樂山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不管是工業總量的增長、基礎工業的擴大,還是能源需求的增加,都會引起一系列的水問題。如何通過水生態文明建設倒逼樂山經濟轉型?樂山結合實際選擇了綜合施策方式——修復、保護、優化“三合一”。
3年來,樂山全市實施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水資源優化配置等8大措施、33個項目群,實施了10大重點示范項目,全市水資源配置能力明顯提升;重點河流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濕地面積達280.85平方公里,水源涵養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6年6月20日,沐川縣幸福鄉楊柳村一派繁忙,業主們正積極配合拆除造紙廠,“景區發展了,不能再造紙污染環境了。”萬壽村村民蘭志兵主動關停了自家年利潤10萬元左右的土法造紙廠……雖然祖上留下的生計在自己手里失傳,但能給子孫留下綠水青山,蘭志兵覺得值。7月初,沐川縣舉辦廚師技能培訓班,蘭志兵家第一個報名,躊躇滿志地張羅著在竹海景區開辦農家樂,讓游客吃上正宗的生態飯。曾經污水滿滿的浸泡池變成了魚塘,晾曬土紙的院壩用來作了養雞場……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和行動。
在“破”與“立”中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樂山一直在路上。構建“一總部三基地”新型工業格局,峨眉山風景名勝區實現“零工業”;升級發展旅游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占GDP比重由2013年的26.9%提高到35%;發展生態有機農業,全市建成有機農產品基地17萬畝,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10個,累計建立33處休閑農業觀光景點、6處森林康養基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樂山是“山水在城市中”,而樂山顯然并不滿足,在《樂山市水利休閑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中,“實現中國首個全城化山水休閑目的地”被確定為終極目標。樂山這座因水而美的城市,也必定因水而興。(劉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