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林圓了我的大學夢”,內蒙古科右前旗俄體鎮齊心村村民張金友激動的說,他從來沒想到自己還有機會走進北京,走進大學去上課。就在2018年7月,他通過組織安排,參加了北京林業大學主辦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只用人才專題培訓班,與他一起來的32名學員都來自科右前旗建檔立卡貧困村。他們學習的內容有苗木培育現今技術、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與區域培訓,還有現場的實地參觀,這都是他們脫貧之路上非常需要的知識和技術。
北京林業大學自2013年與科右前旗建立扶貧幫扶對接關系后,學校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積極調動內外資源、凝聚師生最大力量,從教育扶貧、人員培訓、技術服務、科技幫扶等多渠道開展扶貧支持。校黨委書記王洪元在最近一次調研科右前旗時,再次對全校提出要精神、精進、精干、精心、精力的要求,全力推進“精準扶貧”,舉全校之力幫科右前旗打好脫貧攻堅戰。
“借雞生蛋”脫貧模式現成效
7月22日一大早,平安村低保戶高大爺將一包新鮮的雞蛋送到了遠新村展翼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齊曉景的手里,合作社以每個1元的價格給他現金結算。高大爺的雞是合作社免費送給他養的,他只要把雞生的蛋給合作社交25個就可以擁有一只雞,雞生的蛋全部由合作社包銷,年底雞還可以賣給合作社。這種“借雞生蛋”模式從萌芽到運行已有幾年,并深受農戶的認可。齊曉景說,對于貧困農戶來講,能有一個適宜的脫貧模式很難,2016年,北林掛職干部、平安村第一書記郭世懷來到村里,天天與農戶們“泡”在一起研究如何脫貧,特別鼓勵優秀黨員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她深受鼓舞,加入其中,如今不僅有了“借雞還蛋”,還有養豬、養蔬菜、有機玉米等和貧困農戶、低保農戶的對接模式。遠新村在各種精準工作推動下,已于2017年脫貧。
齊曉靜的隨身書包里,一直背著她的學習記錄本,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專業知識內容,這里面有她參加北林舉辦的致富帶頭人專題培訓班的專家講課內容,還有教授們和她交流的記錄,她說是林大的“師傅帶得好”,這個師傅不僅包括掛職的干部,還有培訓班,如果有機會,自己還想去上課,是林大和林大的老師們開啟了她和村里的新生活。如今除了自己村的發展,他們還帶動了其他人,來自鄰居村、鎮參加養雞的就有80戶貧困戶、12戶低保戶。
“借雞還蛋”只是一個縮影。學校這幾年,通過選派干部這種模式,劉憶、郭世懷、張驊等年輕干部走進一線,與科右前旗政府以及村鎮干部、群眾一起,讓科右前旗的脫貧之路與引智緊密結合、與基層黨建緊密結合、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其中,遠新村流轉了800畝土地建設花谷生態果園、按照“松樹蓋帽、丁香纏腰、果樹上山”的發展思路,綠化了1500畝荒山并建設了10里丁香花廊。遠新村種植合作社落地成立,“雙提、雙帶、雙示范”精準幫扶模式深入開展中……這些幫扶地區的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時也“富精神、富腦袋”。
“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成為一種傳承
劉康橋是北林選派科右前旗的第十九屆支教服務團團長,2017年,她來到大石寨內蒙族學校,成為這里學生的第一個英語專業的英語老師。為了幫助學生們提高成績,她堅持每天聽寫、一對一修改作文,陪著學生背課文,決不讓一個人掉隊。六年級的一個小男孩特別害羞自卑,從不敢發言,甚至不敢和老師對視,但他對學英語卻很有熱情,常會在作業里塞著小紙條向老師提問題。劉康橋順勢成為了他的penpal(筆友),在紙條里英漢結合去解答他學習的困惑,時刻表揚他的進步。第一學期末,他從倒數十名一躍成為正數十名,上課開始主動舉手發言了。這個學生說:“老師,我現在好喜歡學英語,真希望您永遠都留在這里。”
和劉康橋一起的還有劉香君、陳卓君、田海濤、皮賽男等。她們于2018年7月結束了志愿服務,將返回學校進行學習。任寶是接任劉康橋的第二十屆支教團團長,他已整裝待發,“用一年的時間做一輩子難忘的事”,接過了北林志愿服務的宗旨大旗。他希望自己也能在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
選派志愿者服務邊區,并不是這幾年剛開始。當時隨著與科右前旗幫扶關系的建立,支教志愿服務工作日趨得到學校的重視和支持。截止2017年,全校派出189名面試研究生,赴內蒙、河北、云南等五個地開展支教服務,其中內蒙24人。
科學技術為脫貧致富插上夢想翅膀
2018年,由北林張繼曉教授和蘭超教授設計的“金口味”包裝已經投入生產使用,董事長對設計的作品非常滿意,她說新的設計提高了市場的影響力和滿意度,希望學校能繼續為她的產品做技術設計。她的請求得到現場調研的校黨委書記王洪元的有力支持,因為學校希望在幫助扶貧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讓企業對接的幾百戶貧困戶的發展能得到解決。
在北林,有著一支對接扶貧工作的教授團隊。2017年6月,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批示精神,在2016年第一屆活動的基礎上,2017年學校組織了第二屆“北京林業大學學習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走進貧困地區教授服務團”,由林木育種、農林經濟等優勢學科、掌握具有服務貧困地區潛力或應用轉化前景技術的10名教授組成,深入到科右前旗的田間地頭、車間廠房,開展技術推廣、政策建言、咨詢服務等精準幫扶活動中,為當地脫貧攻堅致富發展出謀劃策。
教授服務團充分發揮各自學科領域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針對科右前旗農林種植、產業合作社、中小企業急需解決的關鍵共性問題,全面“把脈”、尋找“良方”,提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和幫扶措施。目前,趙燕東教授和吳成亮副教授牽頭從技術和經濟可行性上指導當地果蔬種植大戶引入“智能”大棚;聶立水教授從土肥角度、趙天忠教授從如何發揮互聯網優勢角度等都為當地產業發展提出了有建設性的意見;張繼曉教授設計的民俗建筑正在建設中;李悅教授為農民規劃的林果產業發展與規劃方案得到廣泛認可……扶貧的路,充滿挑戰,也充滿奮進,正如科右前旗大石寨鎮福安村村書記姜文義說的那樣,取了林大的“經”,就用智慧和想法,帶領家鄉群眾利用本地有利的資源,發展致富,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李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