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而立,今又戊戌。時間流逝,歷史沉淀為文化,作為神奇的靈韻在空間里保存下來。
歷經120年的辦學實踐,華中農業大學已成為一所辦學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的學府。
步入校園,在享受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一種不同塵寰的雋永靈韻———這便是用120年時間,由歷史、建筑、環境及師生共同醞釀醇化的文脈氣息。
百廿悠悠,文脈相傳,華中農業大學不僅是一所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學校,更是菁英們的精神家園。
文脈其遠:巍巍上庠 耕讀悠長1898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實現富國利農的宏愿創辦了湖北農務學堂。1905年,張之洞在學堂新校址的開學典禮上勉勵師生“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并寫下楹聯“凡民俊秀皆入學,天下大利必歸農。”這便是華農120年辦學歷程的理念之蘊、文脈之源。
抗戰爆發,學堂被迫西遷,改為湖北省立農學院,教務長包望敏教授在《論“耕讀”與“新農”》中寫道:“湖北省立農學院創立于烽煙遍地,萬方多難之日,集海內農學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讀不輟,以革新農業為己任,其艱苦卓絕之精神與乎興農建國之宏愿均有足多者。”
由此,“耕讀”理念承繼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正式被提出并寫入院歌。
1985年,學院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2006年《湖北省立農學院院歌》被確立為校歌,校歌中“勤讀力耕,立己達人”8個字被確立為校訓。
從“知行合一”到“勤讀力耕”,學校雖六易校名,但文脈里始終流淌著濃濃的耕讀傳統和家國情懷,這即是華農之本、華農之魂,在120年征程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晴耕雨讀,是一種具有詩意的生活,在中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社會發展中沉淀成耕讀文化。耕讀文化最顯性的表達是常見于古宅舊院匾額上的四個字“耕讀傳家”,紀曉嵐門上還有“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的對聯,歷數中國耕讀世家:陶淵明、王維、辛棄疾、王禎、曾國藩、馮友蘭等,可謂不勝枚舉。
誠然,傳統的耕讀傳家與我校提出的大學精神有著理論和實際的霄壤之別,是廣義與狹義的不同路向,但也不可否認他們有一定的自然聯系和傳承。
中國歷史深處的耕讀精神、傳統文化深處的耕讀基因、世家內心深處的耕讀情結,通過近現代高等農業教育發出了當代的回響,在華中農業大學的校園里顯示了當代的價值。“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華農精神,詮釋了歷代華農人弘揚農學、貢獻社會、興國安邦的理想和擔當!
學術軌跡:熠熠星辰 作育棟梁湖北農務學堂建設之初,國學大師羅振玉受邀出任監督,他創建的蠶桑實驗室,開啟了“中學”耕讀傳統與“西學”近代高等教育辦學理念緊密結合的新篇章。
西遷時期,條件艱苦、設備簡陋,師生仍堅持教學、耕作、實習。抗戰勝利后,農學院恢復工作逐漸完成。
辦學興校,學術為要。從1950年春開始,田叔民、楊惠安、許傳楨、任筱波、余傳斌、謝孟明、沈聆蘇等老師著手開展科研工作,對蘋果、柑桔、梨、番茄、馬鈴薯、水稻等品種做了大量的試驗觀察。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學術在傳承,文脈在延續。
雖時局動蕩、民生多艱,華農人仍在堅守。宜昌分院時期,華農師生排除各種干擾,選出了“國慶4號”蜜柑、“長華2號”玉米、“7206號”辣椒等新品種,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科研成績。
1979年學校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7年建立生物技術中心,在前期的科研基礎上,學校營造氛圍,聚焦學術,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積累了科研基礎。
隨著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雙一流”建設行列,學校科研實力日益雄厚,在雜交油菜、綠色水稻、優質種豬、動物疫苗、優質柑橘、試管種薯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享譽國內外的標志性成果。
在這些“頂天立地”的成果背后,是一代代華農人焚膏繼晷、夙夜不懈的身影:
20世紀50年代,陳華癸教授領導的研究集體從多方面對紫云英根瘤菌共生關系進行研究,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個獨立的互接種族,對紫云英根瘤菌的生產和大面積推廣應用起了開創的作用;在國內微生物研究還停留在形態的表面研究時,陳華癸教授就將分子生物學引入了學校,為后人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厚積薄發的基礎。他培養的學生,不少人已成長為中國土壤學、農業化學、土壤微生物學的領軍人物。
1956年,劉后利教授建立了我國油菜分類體系,隨后提出用高產的甘藍型逐步取代低產的白菜型的觀點,先后育成了多個甘藍型高產品種。在劉后利教授的指導下,傅廷棟發現了19株“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型”油菜植株,改寫了世界油菜種植史。
70年代,章文才教授帶領師生深入鄂西柑桔產區,進行大規模柑桔選種工作。三年里,從宜昌地區的27萬株溫州蜜柑和20萬株甜橙中選出43株最優單株。在章文才和他的學生鄧秀新所帶領團隊的接力幫扶下,秭歸臍橙嘉樹長紅。
熊遠著院士在近20年里,走遍全省66個縣市調研,帶領團隊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種豬測定中心,培育出中國第一個高瘦肉率的豬母本新品種———湖北白豬及其品系,他培養的學生很多成長為國內外著名養豬學專家。
一個校園的氣度,不在于接納多少達人顯貴,而在于收藏了多少智者學人;或者說,大學之謂,非大樓之謂,亦非大官之謂,實大師之謂也。
半個世紀以來,從華中農大先后走出了10多位享譽中國農業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兩院院士,陳華癸、陳文新、趙其國、劉更另、王明庥、范云六、鄧秀新、鄧子新、張啟發、陳煥春、熊遠著、傅廷棟,還有“菇神”楊新美、“橘翁”章文才……這些名字,如星辰般熠熠生輝。
如今,學校擁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60個省部級優秀創新團隊,一顆顆學術新星冉冉升起,多項重要成果領跑前沿,備受關注,華農以強大的科研實力成為國家農業科研大軍中的重要部分。
文以載道:人類情懷 華農力量“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是世界性問題,農業科技工作者天然具有人類情懷。華農學者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的同時,也用自己的學識改變著貧困地區的面貌,給百姓帶來生活的希望與力量。
早在1956年,章文才教授多次深入荒山多、耕地少的宜昌窯塆鄉,他向農民傳授柑桔栽培技術,培養了400多名柑桔嫁接手,推廣良種。在柑橘研究團隊的接力幫扶下,秭歸成為“中國臍橙之鄉”,臍橙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2006年,秭歸縣歸州3萬多名橘農自發出資,為章文才教授立起了銅像。
1978年,楊新美教授走遍隨州三里崗2600多畝山場,教農民種香菇,40年里,楊先生的弟子羅信昌教授、呂作舟教授、邊銀丙教授扎根三里崗,三代“菇神”接力服務菇農,帶動30多萬人增收。2008年,三里崗鎮4.6萬老百姓自發在吉祥寺村香菇交易市場為楊新美教授塑像,以表達感激之情。
1957年,李文英從華農畢業,她帶著華農精神扎根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33年,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退休后依然為農民義務做技術服務,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被農民尊稱為“棉花奶奶”。
還有被稱為“紅河人民的教授”的倪德江教授,懷有“綠色超級稻”夢想的張啟發教授……華農人時刻將農民放在心上,與“三農”同呼吸、共命運。
為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學校先后成立了新農村建設辦公室、新農村建設研究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圍繞國家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建立了技術推廣、產業合作、人才培訓、對口支援、定點扶貧等多元化的服務體系,以及“六個一”產業精準扶貧、“智力+”教育扶貧的服務模式。
近年來,學校向大別山區紅安縣、武陵山區的恩施州等派遣了近千人的科技扶貧開發團,對口支援三峽庫區、定點扶貧建始縣,科研創新不斷助力產業升級,僅在建始縣就成功促成了魔芋、獼猴桃、茶葉、玉米和高山蔬菜等5個過億元的產業。
新時期,志愿團隊成為華農又一支重要的服務力量。
2002年,徐本禹遠赴貴州山區支教,他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也鼓舞了更多師生加入,十余年來,“本禹志愿服務隊”發展為21支特色志愿服務團隊,服務內容延伸到更多的社會公益領域,“華農好人”現象蔚然成風,延展豐富了華農精神的內涵。
2013年1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勉勵全體青年志愿者“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
每年暑假,學校派出數千學生參與的博士生實踐服務團、大學生農村政策宣講團、義務支教服務團等,在服務中踐行耕讀精神。
2007年,華農外語系學生王鳳竹被聯合國環境署選中,代表中國參加在德國勒沃庫森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青年會議,并當選聯合國環境署亞太地區的青年顧問。
2009年,資源與環境學院學生王慧娜再次走進聯合國,受邀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韓國環境委員會共同舉辦的2009年國際青少年會議,并擔任亞太地區組長。
2016年,中埃農業科教中心成立,學校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邁出堅實的步伐。新時代的華農人將服務做出了國門,向世界展示了華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