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魅力
很小的時候,長輩教育我們要懂禮貌,我便知道了“禮”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初入大學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涉外禮儀》這門課程。
第一次在課堂上和胡西娜老師見面,她儀表端莊、優雅氣質,讓我感覺“不虛此行”,但對我更具吸引力的絕不僅此而已。
胡老師從來不會按部就班地在課件上告訴我們涉外禮儀的概念、內容等等,而是在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后叫我們站起來,昂首挺胸、深呼吸、微笑。然后引入與涉外禮儀有關的小故事或名人名言,抑或與禮儀無關卻關乎生活中的每一個小情節且富于哲理的話語。記得第一次課,她給我們講了這樣一段話:“只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假如林肯所說‘大部分人只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么快樂是來自內心,而不是外在。只為今天,我要讓自己適應一切,而不去試著調整一切來適應我。在高強度的上了一天專業課之后,能靜靜的與在座的你們分享這樣一段話,內心愉悅且寬敞。”
接下來的課程內容終于讓我們理解為什么這門課在報名時極受歡迎,即使上課地點在老校區,我們仍每節必到。不因為點名,只因為喜歡。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至終地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而涉外禮儀是人們參與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慣例,是約定俗成的做法,它強調交往中的規范性、對象性和技巧性。胡老師從儀容、面部表情、舉止、儀表、談吐和待人接物等方面教會我們如何維護形象;從見面、交談、贈送、衣、食、行和訪問等方面告訴我們如何注意日常禮儀。這其中很多內容,在滿足我的興趣之余,更重要的是讓我受益匪淺,比如職場著裝、電話和手機禮儀、吃西餐的禮儀、喝咖啡的禮儀等等。繼一般禮儀之后,上課的內容主要涉及各國禮儀習俗。這就更激起了同學們興趣,因為新奇。你知道日本的醫院沒有“四”號病床和病房嗎?因為日本忌諱“四”。你知道泰國忌諱用紅筆簽名嗎?因為在泰國,人死后是用紅筆把名字寫在棺材上。你知道韓國忌諱當眾打開禮物而英國喜歡當面開拆禮物并加以贊揚以表示謝意嗎?你知道南非、法國、俄羅斯和澳大利亞都忌諱“13”“星期五”嗎?你知道在湯加,鮮花是不可以當成禮物送人的嗎?凡此種種,在涉外禮儀課上,你都會有所收獲。
同學們之所以選擇這門課,除了課程內容本身的吸引力之外,我想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老師的授課方法。胡老師在講課時并不是單純的灌輸內容,而是會結合課堂內容或親自示范或讓同學們參與實踐。記得講男士職場時,胡老師帶了幾條領帶,講解之后讓同學們親自體驗。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不僅讓同學們學會了如何打領帶,還在操作中記住了領帶夾的固定位置:襯衫第四粒與第五粒紐扣之間……兩年過去了,那些在課堂上學到的關于禮儀的點點滴滴,時刻提醒我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待人接物的方式,它將使我受用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