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導教師:劉溢海
項目成員:崔前進 董國帥 楊維 潘媛媛 高建龍 賈鎧源 劉子凡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大成果,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07年的1479萬人。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河南省貧困人口顯著減少。1986年-2007年,貧困人口由1375萬人減少到133萬人,未解決溫飽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從 19.8%降低到2.99%。當前扶貧工作進入了新階段,扶貧的標準調整,扶貧的對象、任務發生了變化,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要求我們進一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總結經驗、開拓創新、調整政策、健全機制、完善模式,把我省的扶貧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基于當前形勢,課題組于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劉溢海教授的指導下,遵從“實踐調查-理論釋義-跟蹤探索”的基本思路,分三階段對河南省3市、10縣、105個村、878名扶貧干部、1487戶、6512位村民進行了多層次的調研,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調研過程中課題組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結合河南省情、有關市情,從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三種農村扶貧模式———信用借貸扶貧模式、農民工返鄉創業扶貧模式、項目管理競爭式扶貧模式,并進行了研究。前期形成的調研報告得到原河南省副省長劉新民的親自批示:“調查報告很好,請按照機制創新的要求,在扶貧和項目開發上有創新舉措。”其中的創新機制、總結模式被河南省及有關市扶貧辦加以吸收并推廣應用。
三市扶貧工作的基本情況
1、貧困人口數量呈現不斷下降態勢。
2003到2007年,三市共減少貧困人口152萬(其中信陽42萬、駐馬店63萬、周口47萬),均超額完成預期目標。
2、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觀,文化、教育、衛生狀況有了一定改善。
經過近年來的扶貧開發以及自身建設,三市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觀,扶貧重點縣通公路、通電話、能接收電視節目信號、有衛生室和初中的村個數在全部村個數中比重均比上年提高。
3、扶貧重點縣農戶財產和生活設施擁有量逐年提高。
三市貧困戶2007年人均住房面積 (平方米)分別是24.17,25.60,21,比上年提高7.99,11.87,9.5個百分點;每百戶彩色電視機擁有量(臺)是67.35,77,57.53,比上年提高了7.8,5.2,15.6個百分點;每百戶電動車、摩托車擁有量(輛)分別是53.35,35,25.38,比上年增加了6.25,4,1.2個百分點;有自來水的農戶比重(%)分別為3.1,11,0.15,比上年增加了0.4,2,0.05個百分點。
4、扶貧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為扶貧開發提供了有效保障,并呈地區性、結構性差異。
(1)扶貧資金主要來源中央扶貧貼息貸款、國家以工代賑資金、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是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扶貧資金的主要來源。
(2)扶貧資金投向2007年,三市扶貧資金投向有一定的結構性變化,各市資金重點流向有所不同。三市也取得了豐碩的扶貧成果,各市資金流向由多到少如圖所示自上而下排列:(見圖1)
實地問卷調查結果
對貧困村、貧困戶的問卷調查主要圍繞與農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幾個方面進行,在這幾個方面三市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其調查結果主要體現在資金、技術、項目、文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幾個方面。
(1)貧困農戶能夠獲得生產資金,但還存在著農民對資金的需求大與信用社放貸“門檻”高的突出矛盾。
(2)金融危機加快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步伐,但也面臨一些政策環境缺失等問題。
(3)項目扶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但企業及非政府組織在項目扶貧中參與較少。
我們根據前面對“三市”進行的實地調查,發現“三市”在扶貧開發工作方面成效顯著,信貸扶貧、項目扶貧、農民工返鄉創業扶貧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是農民的資金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安全的關系、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關系、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關系沒有協調好。基于此,課題組在取得統計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特別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我們在大學期間所學的金融理論、創業理論、項目管理理論等,對“三市”實施中的信用借貸扶貧模式、農民工返鄉創業扶貧模式、項目管理競爭式扶貧模式的情況、做法、經驗、意義進行一些總結、闡釋和分析。
新階段三種扶貧模式
1、信用借貸扶貧模式信用借貸扶貧模式是指:在縣扶貧辦統一管理下,成立村級扶貧基金會,從扶貧資金中劃撥資金與村民公平自愿的出資共同作為村級扶貧基金會的本金,由村級扶貧基金會直接管理,縣扶貧辦負責監督與指導。該模式類似于山西省呂梁地區龍頭溝村、云南省石丫口社區實施的扶貧模式,該模式在運用中帶有政府參與的半官方性質,在操作上體現“政府+扶貧基金會”兩線一體的運作模式,即:政府一條線主要負責制定政策,安排計劃,組織協調,監督指導;扶貧基金會一條線負責具體運營,主要負責確定扶貧對象,選擇扶持項目,提供配套服務和貸款計劃的下達以及貸款的調度、審批、發放、管理和回收。借款人自由結合成組,組員要承擔還貸的連帶責任,向村扶貧基金會提出貸款申請,經手續簡便的審查,從扶貧資金中為借貸農戶發放貸款。
該模式適用于對農戶個體發家致富項目小額資金的扶持,在實踐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有利于被扶貧對象享受均等化的金融服務。(2)有利于培養農村低收入群體的誠信意識,構建農村誠信機制。(3)有利于繁榮農村經濟,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2、農民工返鄉創業扶貧模式農民工返鄉創業扶貧模式是指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與引導下,外出打工的農民,回到出生地,從事農村二、三產業或第一產業中的農產品加工、特色產品開發等,通過創業來帶動家鄉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局面。
該模式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是:在當地政府提供技術指導、后續資金扶持、信息扶持、創業服務、稅收等方面優惠的條件下,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在獲得必要技術、必要資金和市場意識的前提下,選擇好的項目,返回家鄉進行創業,參與到家鄉的扶貧開發中去。創業扶貧的結果是:一方面創業者得到正常的企業利潤;另一方面間接地支持了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扶貧效益,擴大了就業,使貧困人口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能力、轉變了觀念,達到了雙贏的效果。
從具體做法可以看出該模式在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可行性,適用于金融危機背景下勞動力豐富地區的扶貧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1)有利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的形成。(2)有利于吸引人才回流,增強農村人力資本。(3)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難題,促進城市穩定。
3、項目管理競爭式扶貧模式項目管理競爭式扶貧模式是指:以扶貧項目為對象,政府通過制定政策允許社會非政府組織(簡稱NGO)參與競爭的系統管理方法,使NGO獲得扶貧的主動權與競爭權,改變“政府包辦”扶貧的模式,形成政府與NGO扶貧攜手合作、NGO之間相互競爭參與扶貧工作的局面,對扶貧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實現扶貧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
項目管理競爭式扶貧模式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是:政府通過政策支持和加大宣傳力度,吸引NGO參與到扶貧工作中去,NGO之間通過競爭對扶貧項目進行競標,然后將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投入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中去,最終達到農民脫貧和NGO獲利的雙贏效果。
從該模式的具體做法可以看出該模式適用于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村、鄉項目開發;并且在實踐中操作性強,實踐效果好,意義重大:(1)有利于提高扶貧效率。(2)有利于提高扶貧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3)有利于改善農民生產技能,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本作品在全國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