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屆 全 國 城 市 型 、 應 用 型 大 學 建 設 論 壇
專 家 和 領 導 發 言 摘 編
編者按:6月8日至9日,由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論壇在北京聯合大學舉辦。本次論壇以“深化內涵式發展,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為主題,圍繞產教融合、專業建設與本科教育、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與所在城市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應用型大學德育議題,探討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模式探索與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應用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經驗與展望等。以下為專家和領導發言摘編。
一、論壇致辭1.教育部高教司綜合處副處長江河:中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僅是需要若干所和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更需要更多的地方高校的發展,地方高校是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加多元、更有品質的高等教育需求的主力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本科高校都要在內涵發展上下工夫,努力做到神形兼備,落實“四個回歸”,建設一流本科,培養一流人才。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必須使用好本科專業國家質量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實踐教學,努力建設一流應用本科,打造一流應用專業,培養一流應用人才。
2. 北京聯合大學校長李學偉:大學的核心任務是人才培養,主要內容包括適應型學科專業體系、課程體系、資源體系、教學質量鏈條體系等。推進一流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要緊扣人才培養核心環節,在教育教學鏈條上下工夫,用機制保障提升師資隊伍水平。任何大學都可以追求一流,不管什么樣崗位和位置的人都可以追求卓越,這是一樣的道理。地方應用型大學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所占比重很大,需要互相學習交流的機會和平臺。“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論壇”是一個品牌,要堅持辦下去。
3.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桑錦龍:推進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內涵發展以及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可以更好地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可以更好構建更加公平、更具活力、更有競爭力的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體系;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公平、多樣、便捷的高等教育的需求。
4. 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黨委書記、社長李開發:城鎮化進程加快,特大城市和區域城市群的形成都在考驗著這個時代的建設者。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正面臨著挑戰和機遇。對應用型大學而言,一流目標的實現要有一流的認知和理念,一流的設計和制度,一流的師資和保障,一流的執行和實踐等等無數個一流,最終才會實現整體的一流。
二、論壇主旨講話1.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處處長邵文杰: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是應用型大學的契機。分類發展需要有方向引導的不同和管理政策的差異,也需要各高等學校以差異化、特色化辦學模式實現自身的科學定位和特色發展,通過分類發展,實現分類卓越。每一所高校都要在各自領域、各自層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爭創一流。
北京轉型發展需要應用型大學高水平的支撐。服務北京和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應用型大學發展的根本價值和歷史使命,也是新一代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重要基點。城市和區域的需求層次和品質是推動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重要引擎,對所在城市需求層次和品質的滿足度和貢獻力是衡量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重要標準。北京的應用型大學建設必須堅持首善標準,以一流大學為目標,緊貼北京產業發展的方向推進轉型發展,根據北京“四個中心”的定位在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工作創新方面能夠有所突破,爭取走在全國前列。
2. 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缐聯平:應用型大學的產生、發展,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應用型大學建設問題表向上是如何合理劃分大學
的類別,其實質是高等教育、高等學校如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特色凝練、機制培育上做到與時俱進,實現理念、制度、模式、路徑上的改革創新。
新時代對建設應用型大學的認識,應該提升到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解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高度,與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相適應,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創新驅動和內涵式發展,實現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目標。
新時代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更新辦學理念,堅定辦“地方性、應用型”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改革辦學體制,對接產業開放辦學,大力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教師培養機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和應用科研能力;改革高校評價體系和方法,完善應用型大學制度建設。
3. 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理事長、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原黨委書記孟慶國:
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要深刻把握應用型大學的使命和價值。應用型大學要堅持服務地方、振興地方的辦學定位,大力培養適應地方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符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推進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要緊緊圍繞地方發展需求激發發展活力。人才培養標準要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校本的評價標準;專業設置上要具有鮮明的地方和行業特色,與當地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密切聯系;課程內容要體現區域產業特色、行業企業需求,突出地方性和針對性;要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三、主題報告1.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孫誠研究員:《新時代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的實踐探索與創新》現代科技的發展進步催生著不同產業的崛起與衰落,并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讓個體通過接受教育進入勞動力隊伍是政府、企業、學校應該重點關注的共同問題。因此,高校發展變革的本質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對孩子的一生、職業和未來負責。新時代,大學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應用型高校建設新的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的規律。產教融合是激發我國人才紅利的重要途徑,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改革方向。要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2. 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教授:《地方高校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思考與實踐》建設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首先要突破同質同構,體系化建設新型大學。首先要系統推進“八個轉變”,強化應用型大學內涵建設,即辦學理念向“應用型”轉變,專業結構向“需求導向”轉變,培養模式向“產教深度融合”轉變,課程體系向“能力導向”轉變,教學過程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師資隊伍向“雙能型”轉變,資源保障向“兩個開放”轉變,質量評價向“兩滿意”轉變。其次要打造高水平產學研平臺,
服務區域創新發展。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不是不做科研,是要做應用型研究。第三要打造高水平研究平臺,傳承發展區域文化。這對于堅守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第四要打造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推動區域開放發展。用國際視野匯聚國際資源,服務扎根地方,提升水平。
3.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會教授:《構建“政產學研資用”教育生態 培養“雙創”應用型人才》當前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和育人模式備受推崇,大學生創新創業備受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備受關注,通過產教融合方式解決理論和實踐脫節的問題。以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為例,該校破解雙創教育突出問題,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所做的探索與實踐:構建“政產學研資用”六元協同雙創教育生態系統理論,解決雙創教育理念滯后問題;搭建高水平“雙創平臺”,解決雙創教育平臺短缺問題;打造“專兼跨界結合”雙創師資團隊,解決教師指導雙創能力不強的問題;構建雙創教育教學體系,解決學生雙創內生動力不足問題。該校的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學生雙創提供多種平臺,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人才技術保障,為服務國家戰略,實施職業教育精準幫扶,為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貢獻中德雙創教育模式。
4. 北京市文物局副巡視員、首都博物館黨委書記白杰:《館校聯手、精誠合作,培育英才、服務首都》首都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北京市,圍繞北京市搭建學科體系,首博和聯大都是北京的地方單位,雙方的聯手合作,理念是立足首都,強化應用,互惠共贏,目的就是為北京的歷史文化研究搭建共同的北京學研究平臺。目前,雙方的合作機制正在通過聯大教務處和首博的學術委員會秘書處加以推動,各個層面的接觸也非常深入。雙方合作的契合點在于首博和聯大都是希望為北京培養北京人,培養北京的建設者,這是一種更有北京味道,也更有北京溫度的一種合作,這種創新式的合作是對北京這個偉大城市的貢獻,也是雙方各自的擔當和責任。
5. 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以首善標準推進一流城市型、應用型大學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城市成為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實現現代化的火車頭。新時代賦予應用型大學新使命新要求,現代城市的發展需要高水平大學,特別是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支撐和引領。
一流城市型、應用型大學是對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實際和水平的比較,表明其在同類型高校中處于領先地位,是同類型高校發展的標桿。其根本是要擔當扎根所在城市和區域辦大學的使命和責任;核心是要形成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關鍵是要建設一支一流的應用型師資隊伍,提高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重點是能夠產出一流應用型科研成果、推進一流應用型成果轉化,使學校的教育鏈、人才鏈與所在城市和區域的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卓有成效的高質量供給。
評價城市型、應用型大學是否達到一流水平的根本標準是學校對所在城市和區域發展的適應度和貢獻度。具體而言,就是學校人才培養能力能夠有效支撐城市和區域現在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學校科學研究能夠具有解決城市和區域發展問題的擔當精神和比較優勢,學校社會服務能夠深度融入城市和區域治理,融入百姓生活,學校還應該能夠傳承弘揚城市和區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