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顯微鏡觀察菌落、觀賞模式動物斑馬魚的養殖過程,觀看小鼠主動脈分離實驗……5月19日,在2018年全國“實驗室開放日”當天,我校基礎醫學專業的部分同學和40名江寧區科學園小學的小學生走進了基礎醫學院的實驗室,學習有趣的科普知識。
不好好洗手?一個手指頭有10萬個細菌!
在細胞生物學系實驗室,小朋友們排隊用顯微鏡看培養盒中的細菌。顯微鏡下,線條狀的細菌密密麻麻得分布著,還在微微扭動。“手上居然有這么多細菌?”“你看他手上細菌比我這個還多。”通過顯微鏡下的觀察,小學生們最直觀地看到了自己身體上的微生物。
“這些密密麻麻擠在一起的細菌,僅來自一根手指頭。”基礎醫學院細胞生物學系高威教授介紹,研究人員需要提前一天培養,具體做法是把手指在培養板上輕輕按壓,密封保存放入培養箱中靜置一夜。“一點點、圓的是球菌,這是桿菌,都是人體常見的細菌。”高威教授告訴小朋友,一般來說,人體每平方厘米有10萬個微生物。大部分細菌對人體是有益的,當然也有一些致病細菌。
“當然,手清潔后細菌數會發生變化。”實驗室有兩種培養盒,一種是手指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按壓培養板;另一種沒用酒精擦拭。培養后,前者肉眼完全看不到細菌。“這說明好好洗手,保持個人衛生很重要。”
為生者權,為逝者言“為生者權,為逝者言。就是我們的工作。”法醫學系的冀強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小故事。“22年前被遺棄的鎮江女生周江雯,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在耶魯大學讀書。她想回來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周江雯的血樣寄到南京醫科大學司法鑒定所,專家連夜進行檢驗,8小時就發布了鑒定報告,他們的親子關系得到了遺傳學角度的確認。
每一個案件背后,都是一個故事。“怎樣確定水里打撈上來的無名浮尸的死因和落水地點?死者體內的硅藻可以幫助我們。”陳峰老師介紹,硅藻多態性高,隨著緯度、季節不同,會有不同的形態。于是,他們給長江流域南京段的50多種硅藻做了 “登記注冊”。“我們還和南醫大口腔醫學院合作,把陳舊顱骨上的面部組織還原,在電腦上模擬出死者生前的樣子。供刑偵部門參考。”
“面對尸體,你們不害怕嗎?”有同學問。老師回答:“只要想到,我們是在替他們說話、伸冤,就不會怕了。”
斑馬魚、小老鼠都在為人類健康做貢獻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實驗室,孩子們見到一種“實驗魚”———斑馬魚。長度只有2—3厘米的小魚,全身布滿深藍色條紋。“小魚也能用來用實驗?”有孩子好奇地問。臨床醫學專業研三的黃夢圓同學解答,斑馬魚用于醫學實驗有許多天然優勢:斑馬魚通常能活5年,算是魚中長壽者。且和人類基因有高度同源性,包括癌癥在內,約2000種人類疾病能出現在斑馬魚身上。
“這盒斑馬魚的部分心肌被切除了,斑馬魚的心肌再生能力很強,我們觀察哪種基因能幫助其心肌再生。”此外,斑馬魚的胚胎呈透明狀,生物學家很容易觀察到藥物對其體內器官的影響。
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實驗室,彭凱同學展示“小鼠主動脈剝離”手術。主要是為了觀察基因敲除的小鼠和正常小鼠在高脂飲食下,血管上脂肪斑塊的對比情況。朱浩然同學演示的是利用 “腦立體定位儀”進行“小鼠下丘腦弓狀核立體定位注射實驗”。“把藥物或者病毒以每秒3納升微量注射到下丘腦之后,觀察它的行為學和生理學變化,例如攝入食物情況等。”朱浩然也安慰大家,給小鼠做手術,會小心為它們麻醉,減輕小鼠的痛苦。
“它為什么一直在搖啊?”“這個是做什么用的呀?”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同學們還看到了細菌搖床、深低溫冰箱、水浴鍋、離心機等儀器設備。并觀摩了細胞和組織的熒光3D圖像展示,觀察ND和HFD小鼠各組織器官的HE染色、小鼠條件位置偏愛實驗等。
據悉,全國聯動“實驗室開放日”活動是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的品牌科普項目之一,已舉辦多年,也收獲了諸多好評。通過這一活動,讓公眾零距離接觸科研的神秘世界,激發大家對科研的興趣,增加公眾與科研學者的聯系,提高人們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