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就使命光榮
20世紀5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以原子能、計算機、半導體、激光、生物技術、航空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科學技術的快速生長期,科技進步為人類展現出一個全新景象。
然而,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
1956年,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對我國當時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神州大地上,科技工作者們激情澎湃、轟轟烈烈地投入到新中國的科技事業中。
在新中國科技事業奮起追趕的緊要關頭,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黨委和王大珩所長,提出利用所里的有利條件創辦一所培養光學精密機械儀器專業人才的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這樣既能滿足所里對人才的迫切需要,又能適應我國光學精密機械儀器事業發展需求。
經過廣大干部和科技人員的充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長春市已經發展成為我國光學事業的重要基地,創辦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具有其他城市不能比擬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1958年6月6日,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向中國科學院、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提交了創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的申請。報告上交后,受到中國科學院和吉林省委的高度重視。6月27日,中共吉林省委同意成立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無獨有偶,在此前的1958年5月,中國科學院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請示也得到了黨中央批準。
今天,當中國的科技事業突飛猛進、在多個領域世界領先時,我們不能忘記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當年為了國家科學事業的發展,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主培養人才時曾經歷的艱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等一批高校的創辦和發展,就是我國獨立自主培養人才和科技人員自立自強的最好見證。
今天,我們長理人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的學校誕生在王大珩等科學家為祖國光學事業勇敢擔當的光輝歲月里,一出生就肩負起了為國育才、科技報國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