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主創業路有多遠
近年來,在就業壓力增大的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一些人選擇了自主創業。可是,大學生初出茅廬,社會經驗不豐富,又沒有資本積累,自主創業之路到底能走多遠呢?
大學生創業的背后是觀念的改變
隨著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校在學生培養方式上,逐漸突破應試教育的“為了學習而學習”和“只學不做”的局限,把社會元素和實踐元素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加關注社會,讓實踐檢驗自己,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
改變觀念的他們不再滿足于“鐵飯碗”,而是追求“自己熱愛和有興趣”的工作。我校07級經管院學生王蘇說:“我喜歡自由,不想拘泥于朝九晚五的模式化生活。”從進入大學后,她就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大三在讀的她正打算在學校周邊開設美甲店“試水”創業。在我校像她這樣的大學生還不少,他們通過參加創業比賽和實踐活動,挖掘個人潛力,創新觀念,“好友網”、“情侶餐飲店”、“天藍網絡工作室”、“心緣飾品店”等就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創意和選擇。
大學生創業政策熱背后的冷思考
“缺資金、缺項目、缺經驗”是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最主要障礙。為了緩解日趨飽和的人才市場的壓力,中央和地方接連出臺創業扶持政策,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創業促進就業。這些政策確實為自主創業帶來利好。據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武漢大學生創業就比去年同期增長約30%。
對于大學生創業熱潮,今年5月14日在我校開展“創業與人生規劃”講座的陳發凱博士表示,大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等特性是創業的優勢。但創業是一項艱苦的工作,一些大學生創業僅憑一股沖動,缺乏合理規劃、從業經驗和人際交往能力,這些都是不利的。他呼吁:“在解讀和響應政策的同時,大學生必須全面分析自身條件,做到理性創業。”我校05級教心系陶坤在校期間在佳源花都開了一間名為“Minihouse”的格子鋪,頗受學生歡迎。畢業后,陶坤卻無心打理格子鋪,而是在一家不知名的網絡公司就職。他坦言:“沒有周詳的計劃,大學生開店發展前景不大。如果貪圖一時功利和暫時的清閑,就會止步不前;不如趁年輕積累經驗和社會資源為日后創業做準備。”
大學生創業實戰經驗談
在自主創業的時代大潮下,有創業激情并不意味著就能成功。記者采訪了我校一些創業先行者,他們在創業路上獲得的感悟和經驗,或許能為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一些建議和幫助。
創業要摒棄僅賺錢牟利的"小我"意識,只有懂得為別人付出,才會得到收獲。繼教院07級學生黃偉是我校自主創業成績顯著的在校生。去年,他與人合伙,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主營攝影,兼營廣告制作的小店--藍貝廣告。“大學不能渾渾噩噩地就這么過了,我希望自己能做點什么,也希望能為別人做點什么。”黃偉這樣坦言自己的創業動機。今年上半年,黃偉的第二家廣告門店,在魯巷廣場尖東智能花園開張。招聘員工時,黃偉立足本校招聘人才,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他說:“許多青年人以為,創業就是經商辦企業賺大錢。我卻覺得創業應該更多地是在尋找一種精神財富和個人心目中理想的生存狀態。”
創業需要理性,更要具備韌性。段義杰是我校07年度的“創業之星”。他的創業之路一波三折,最輝煌時可以在光谷黃金地帶的辦公樓擁有私人工作室,落魄時不得不申請破產,淪為“打工仔”。他認為,創業就是一個不斷遇到困難然后解決困難的過程,這其中比資金遭受損失帶來更大挫折感的是自信心受到的打擊,不在性格上歷練出那種能屈能伸的韌性,創業的路很難走下去。
采訪過程中,許多創業者都強調經驗的重要性,再三呼吁大學生切忌盲目創業,一定需積累足夠的經驗方能“試水”,創業之前不妨先打工積累經驗,等待適當時機,方可提升成功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