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繼周院士在2008年世界草地與草原大會上發言

南志標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自2002年建院以來,在任繼周院士的引領下,秉承“道法自然,日新又新”院訓和“承百年積淀,攀草業珠峰”辦學目標,服務于國家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近七年來,學院主持我國牧草學領域首個“973”項目和2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及省部級獎4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有我國唯一的草業科學專業國家教學團隊,國家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培養的本科生1人獲全國挑戰學子稱號;畢業的研究生中,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評審中,名列畜牧學科第4,現有畜牧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2個專業學位授予點和2個本科專業;在甘肅省組織的省級工程中心評估中,依托該院的西部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農業與社會發展類中名列第1;主辦的《草業學報》連續六年獲中國百種杰出學術期刊和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與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新西蘭梅西大學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簽訂并實施本科生、研究生互換和科研協議;新西蘭梅西大學出資設立了任繼周教授獎學金,用于鼓勵兩國學生、學者的交流。該院是我國主要的草業科研和教學單位之一,在我國草業科學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已經初步形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國家草業科技創新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國際草業交流中心。
科技創新攀高峰學院擁有農業部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學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牧草與草坪草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教育部草地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和甘肅省西部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平臺,慶陽黃土高原試驗站和臨澤草地生態試驗站等14個野外觀測研究臺站和示范基地。是國家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學科。近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20項,經費7357萬元。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3項,其中包括我國牧草學領域第一個“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863”課題3項、科技部科技攻關支撐課題4項,國際合作項目9項 (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5項,世界糧農組織2項,歐盟、中–南政府間項目各1項)是我國草業科學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最多、級別最高的學術集體。
任繼周院士率領的學術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建立的草地農業理論體系已成為我國草業科學科研和教學的指導思想,被中國工程院稱為我國內陸農業的發展方向;構建的以CVOR為核心的草地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被李文華、蔣有緒院士等認為國際領先;研制的西部七省區生態建設與草業開發專家系統,廣泛應用于從中央到縣的草原監測管理,被孫九林院士等評價為信息技術與草業科學的完美結合,代表了我國的學術水平;主持的“中國北方草地退化與恢復機制及其健康評價”研究,200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該院獲得的第5項國家獎。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草業學界共獲的10項國家級獎項,其中4項系由該院主持獲得。近五年學院還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鑒定驗收成果6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發現并命名了醉馬草內生真菌1新種和沙打旺真菌1新種。選育成耐寒豆科牧草新品系4個。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567篇,其中SCI期刊論文98篇;年均發表SCI論文20篇,是前5年年均數的11倍,也是全國草業科學界發表SCI論文最多的集體,論文的質量有顯著提高。2004年SCI收錄蘭州大學農學領域論文13篇,按學科統計,論文數排名全國第6位,農學已連續兩年成為SCI收錄蘭州大學單個學科論文排名最靠前的學科。
學科建設結碩果學院學科建設從零起步,通過7年的建設,建成甘肅省級草地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草業科學省級重點學科、甘肅省草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草業科學被列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平臺,作為學校30個學院七大平臺建設之一?,F有草業科學、農業經濟管理2個本科專業,畜牧學一級碩士學位授權和草業科學、草業地理信息學、草地營養學、草坪學、植物病理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農業經濟管理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8個碩士點,農業推廣碩士(草業、農村與區域發展)2個專業學位授予點和草業科學博士點,畜牧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形成了支撐草業科學發展的學科群。“草業科學學科設計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草業科學教學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草地資源調查與規劃》獲國家精品課程,《草原生態化學》、《草地保護學》和《草地培育學》獲甘肅省精品課程;“草業科學特色專業建設”和“吸收國內外優秀教學資源培養草業科學人才模式研究”獲教育部質量工程項目的資助;任繼周主編、學院教師為主、全國近百位草業專家參編的《草業大辭典》出版,是我國草業科學發展的里程碑著作;任繼周院士主編出版研究生教材《草地農業生態系統通論》,在我國草業科學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的院校中廣泛應用。
服務社會做貢獻草業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滿足國家需求,解決國民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學院始終把握這一方向,注重科學研究與示范推廣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統一,為地方政府和農民服務,為發展現代草畜產業與農民增收做出貢獻。學院依托西部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部草地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及其下屬的中試基地和項目所在地的農技推廣部門,通過建立示范基地、示范牧場和農牧示范戶,舉辦培訓班等方式,有效地促進平臺成果的傳播、推廣與應用,在西部草地畜牧業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中國北方草地退化與恢復機制及其健康評價”為地方政府制定生態恢復、新牧區建設和退牧還草等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及技術支持,整體技術在我國主要牧區7個州/市推廣應用,累計治理退化草地2722萬公頃,新增產值40.52億元,新增利潤11.41億元,平均年新增產值5.8億元,新增利潤1.63億元。依據項目成果,分別向相關部門提出了發展草地農業和退牧還草的建議,得到了溫家寶總理等領導人的肯定,已付諸實施。
學院主持完成的 《中國草業開發與生態建設專家系統》計算機光盤已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重點出版物規劃。已免費寄送到全國3000多個縣級單位和有關人士。開通了域名為 www.ecograss.com.cn的《中國草業與生態》WebGIS網站。網站注冊用戶數量已達3600多個,已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該項工作得到農業部以及中國工程院沈國舫院士、關君蔚院士等用戶的高度評價。
學院主持修訂的11個牧草種子檢驗國家標準,被全國牧草、草坪草等種子檢驗中心、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和企業等應用。具不完全統計,2004-2008年,僅全國部級和省級檢測中心依據本系列標準檢驗的種子樣品約1.5萬余個,代表種批15余萬噸,已為企業增加凈收入至少1.7億元。研制了我國首批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中僅有的早熟禾和苜蓿2個草類作物新品種的DUS測試技術指南,用于新品種保護。
西部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教育部草地農業工程研究中心下屬的中試基地,承擔了甘肅省退牧還草———“草原圍欄工程”和“種子生產工程”,僅2007年訂單生產并清選加工垂穗披堿草、苜蓿等優良牧草種子320余噸,售垂穗披堿草等優良牧草和草坪草種子568噸,有力的支援了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近3年,為甘肅省夏河縣、迭部、安西、阿克塞等縣的退牧還草工程提供圍欄606萬米,用于全省38.9萬hm2的退牧還草建設。承擔了城鎮綠地、運動場草坪規劃設計與建造的工程項目46項,設計/建植綠地面積192萬m2,獲產值2300萬元,年均766萬元。
主辦的 《草業學報》和《草業科學》,均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期刊和國際CABI源刊,分別為畜牧獸醫類期刊第一和第二名?!恫輼I學報》連續6年獲 “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稱號,2008年榮獲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優秀期刊”一等獎?!恫輼I科學》獲甘肅省學術期刊一等獎。
學院與華池縣人民政府和金昌市人民政府以及云南綠盛美地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四川省草原總站、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廣東東莞泛亞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簽署了科技與人才培養合作協議。教師依托科研項目為青海省、甘肅省所屬的部分市、縣草原、畜牧部門以及農牧民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 17次,培訓人員1090人次,培訓內容涉及退牧還草、草地資源調查、種草養畜、病蟲鼠草害防治、苜蓿豐產栽培、肉牛肥育等。在環縣、慶陽等依托試驗站舉辦開放日2次,宣傳最新科技成果,培訓基層科技人員及農牧民,有力地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的步伐,為項目區發展現代草畜業與農民增收貢獻了力量。
5.12大地震對甘肅甘南州人員和畜牧業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如何盡快恢復該地區的畜牧業生產,穩定藏區人民的生活秩序,是各級政府面臨的艱巨任務。由我院申報獲國家外國專家局批準立項2008年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成果示范推廣項目“甘南地震災區抗寒豆科牧草推廣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草地生態環境恢復”項目為當地畜牧業持續發展提供了質量較高的飼料、飼草保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際合作譜新篇近七年來,學院與澳大利亞、美國和新西蘭等1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高校和公司簽署了合作辦學協議,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主辦了 “第二屆中-日-韓草地與畜牧業發展國際學術會議”和“西部草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國際大會”等;作為主要學術組織單位,積極服務于在我國召開的“第21屆國際草地和第8屆天然草地大會”,任繼周院士任大會組委會總顧問,南志標教授任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席,負責了整個會議的學術組織工作,龍瑞軍教授作為大會組委會委員負責各國代表在甘肅、云南等地的會前考察,由于出色的組織工作,我校獲本次學術會議優秀組織獎,多名師生受到大會表彰。
近年來,學院主辦雙邊研討會8次,主辦國際培訓班5次,主辦國內學術會議3次。邀請、接待國外專家學者232人次前來開展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講學等活動,其中包括國際草地大會主席、美國作物學會主席、德克薩斯理工大學V.G.Allen教授,國際草地大會前任主席、澳大利亞國際農業研究中心前主任、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BClements教授,新西蘭梅西大學PeterLong教授。學院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65人次,包括參加國際草地草原大會、國際天然草地大會、國際作物學大會,6人次擔任執行主席,6人次作大會特邀發言;出國講學、研修或短期訪問51人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129人次。與新西蘭梅西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得大學和美國德克薩斯州德州理工大學簽署了合作辦學協議,已經聯合培養博士生8名畢業3名,碩士生2名,本科生13名;接收并培養留學生3人。學院2名特聘外國專家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學術團隊趨合理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全國草業科學領域唯一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一級教授1人、二級教授5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萃英特聘教授1人、萃英特聘講席教授1人,部、省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博士生導師13人、碩士生導師39人。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先生的周圍,團結和凝聚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創新團隊,2008年獲國家草業科學教學團隊。5年來,引進萃英特聘教授1人、萃英講席教授1人,青年學術骨干10人等;新增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國家級優秀專家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先后有10人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作特邀報告,4人在國際學術組織任職,5人次任國際SCI期刊編委,15人次在國內重要學術組織任職。
5年前,學院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人數占教師總人數的比例在22%,無45歲以下的教授。目前,具有博士學位和在讀博士達到了80%,45歲以下的教授達到41.7%。近5年來,已有61人次赴國外學習培訓,長達1年以上15人次,占教師總數的30%。9人已在職獲得博士學位,在讀8人。學術團隊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緣結構等漸趨合理,形成“異峰突起、群峰競秀”的格局。
人才培養出成效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好教風、學風和考風建設,設計并實踐了以強化專業理論與技能為主體,提升國際交流能力與人文素質為兩翼,全面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本科生培養模式;依托科技平臺,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充分利用國內外科技資源,激發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草業科學專業連續五年平均考研率達55.68%,考取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大等一流研究生院的比例達20%以上,本科畢業生英語四級過關率85.25%。4名本科生獲全國或甘肅省挑戰杯競賽獎、1人獲全國“挑戰學子”稱號、1人獲甘肅省第七屆挑戰杯競賽一等獎、1人獲 “蘭州大學首屆感動校園十大學子”,以本科生為主發表論文26篇,有13名本科生到美國學習交流或繼續深造。研究生發表高水平論文的能力顯著提高,由以前無SCI論文的發表到年均發表8.8篇,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1名研究生獲“全國草業科學王棟獎學金”,占全國獲獎人數的20%;主辦了“首屆全國草業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和“第二屆全國草業科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近五年已培養畢業碩士研究生102人,博士研究生14人,研究生就業率95.37%。
學院在前進征途中已形成了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兩彈一星”奮斗精神?!疤斓莱昵凇?,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院師生的不懈努力下,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今后各方面工作必然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攀登草業科學的珠峰,為我國草業科學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