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士團,教授,于2000 年1 月至2001 年2 月擔任我校第四任研究生院院長。
一所大學是否有研究生教育代表這 所大學的層次,所培養(yǎng)的研究生的質量, 往往代表這所學校的水平。一所大學是否 有外國留學生,代表這所大學的專業(yè)教學 的質量是否得到國際上的認可,因此在我 校開展招收和培養(yǎng)留學生工作,對學校的 發(fā)展,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都是至 關重要的。1991 年我校正式決定積極準 備、創(chuàng)造條件、對外開放招收留學生。1992 年提出要把北航辦成“國內一流,世界知 名”的大學,從國外招收留學生是達到“國 內一流,世界知名”目標的重要一環(huán)。下面 我對我校招收留學生的歷史作簡單的回 顧。
一、申請開放早在1984 年教育部曾正式下文批準 我校對外開放招收留學生,但由于保密的 原因我校的專業(yè)并沒有開放,當時我校有 對外開放之名,但無對外招收留學生之 實。因此要實現對外招收留學生就必須首 先向上級申請批準我校專業(yè)對外開放。 1991 年,我校原材科系副主任王盛水同 志從我國駐丹麥使館任教育參贊期滿回 國,我們聘請他來我校外事處工作,負 責把我校計劃對外開放的34 個專業(yè)目錄 和簡介翻譯成英文,在與時任外事處長 崔德瑜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于1992 年初 完成了上述34 個專業(yè)目錄和簡介的英文 文本,并正式行文上報主管部門航空航 天部教育司,請求批準在1984 年教育部 批文的基礎上對外開放34 個專業(yè)招收留 學生。政府行政機關往往批準某一下屬 單位某件事時要考慮相關單位之間的平 衡關系。也由于這一原因我校的報告遲 遲不得批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反復 向航空航天部有關領導陳述理由。好事 多磨,1992 年底終于得到上級主管部門 原航空航天部批準,同意在34 個專業(yè)對 外開放招生外國留學生。
二、確定方針當時國內大學基本上都是根據政府 間的文化、教育雙邊交流協議招收留學 生,由政府分配生源,提供培養(yǎng)經費。 凡招收留學生的學校都可獲得國家教委 投資的條件建設費,用以建設改造留學 生宿舍、食堂及教學設施。因此,已招 收留學生的學校都有專門的留學生宿舍、 留學生食堂。相比之下,我校當時除有 上級的一紙批文外,招收留學生條件是 一片空白。航空航天部未批我校為招收 留學生的投資條件改造費。因為我校不 是委屬學校,在招生上不能納入教育部 的渠道,在基本建設上也不能從教育部 獲得經費投資。我校是既無生源,又無 投資,要開展留學生教學工作十分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困難的唯一出路是 自力更生,迎難而上。當時的學校領導 班子根據我校的現實條件和專業(yè)特色制 定了一系列招收和培養(yǎng)留學生的方針和 措施,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條:
1、充分發(fā)揮我校航空航天專業(yè)的特 色和優(yōu)勢,這是其他委屬院校所沒有的, 而我校航空航天專業(yè)在國內外有較好的 聲譽。確定首先面向亞太等地區(qū)發(fā)展中國 家自主招收航空航天專業(yè)留學生的方針。
2、培養(yǎng)留學生要高起點。不招本科 生,只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對留學生 全部用英語授課和指導。
3、要確保招生質量,要求攻讀碩士 學位的留學生具有本國大學或世界其他 國大學的學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的要 有碩士學位。入學前必須通過由我校出 題的考試。
4、在各系選拔教學經驗豐富,英語 水平高的教師,準備留學研究生的學位 課程。
5、航空航天專業(yè)是高技術專業(yè),對 留學生應收取高學費。確定碩士生學費 為每年4 千美元,博士生為6 千美元, 遠高于當時國家教委規(guī)定的標準。
6、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在招收 研究生的同時,開辦漢語培訓短訓班, 面向世界,廣開生源,增加收入。
7、積極開展產學合作,爭取國營大 型企業(yè)集團的支持。游說航空航天工業(yè) 部門的外貿出口集團公司,重點是中國 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 (簡稱 “中航技”)、 長城公司、精密公司,說服這些公司領 導,每出口一項裝備就設立一筆獎學金, 讓裝備進口國派人員來我校讀研究生學 位,這是一項具有長遠戰(zhàn)略意義的基礎 性感情投資,他們學成回國后將來會更 有利于公司今后的出口貿易。
8、自籌資金100 余萬元,把當時的 5 號教學樓改造成帶廚房衛(wèi)生間的留學生 宿舍,允許留學生帶家屬和小孩,使他 們在北航學習期間安居、安心學習。
9、決定在外事處設立留學生管理辦 公室,由時任外事處副處長孫巖同志任 主任,負責留學生招生、教學管理、生 活管理等。
實踐證明,上述方針和措施是行之 有效的,為我校留學生工作的發(fā)展打下 了良好的基礎。
三、成果按照學校確定的方針,外事處會同 各系積極開展工作,向相關國家的使館 進行宣傳,邀請有關國家負責航空航天 部門的領導人來校訪問等等。宣傳工作 收到了成效,1993 年9 月,中東某國的 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送來了第一批共7 名 攻讀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我校留學生工 作順利起步了。
在校企合作方面,很快也取得了進 展。我校留學生工作的方針首先得到了 中航技總裁劉國民同志的支持,他決定 在北航設立三項獎學金,一是教師獎學 金,每年4 萬美元,支助我校教師出國 學習進修;二是學生獎學金,共40 萬元 人民幣,用每年增值部分獎勵我校品學 兼優(yōu)的本科生;三是決定每簽署一份外 貿合同,就設立一份留學生獎學金,給 項目進口國若干個赴我校留學讀研究生 學位的名額,來我校學習的學費全部由 中航技支付。中航技的決定很快得到了 落實,1994 年根據中航技與巴基斯坦合 作研制 “超7”的合同,巴國送來了第一 批12 名留學生,其中10 名為碩士生,2 名為博士生。這是一個校企合作招收留 學生的良好開端,在而后的幾年中,中 航技在與孟加拉國、埃及、斯里蘭卡、 老撾等國的合作中都送來了一批批留學 生。中航技在校企合作上做出了表率, 我校隨后與長城、精密公司也成功進行 了校企合作招收留學生的工作,保證了 我校留學生生源連年不斷。
幾年的實踐證明,校企合作開展留 學生工作有效地促進了裝備的出口和合 作。例如,巴國第一批研究生畢業(yè)回國 后都得到了遷升,大部分人員被分配到 參加 “超7”的中巴合作項目中,發(fā)揮了 很好的作用,也為中巴人民友誼播下了 永久的種子。
在留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我校教師都 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他們用英語認真?zhèn)?課,寫教案,編講義,他們治學嚴謹、 關愛學生,深受留學生們的歡迎和贊揚。 在各國來的留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曾就 讀于英國、美國等發(fā)達國的大學獲得學 士學位,他們有親身經歷的對比。來自 巴國的留學生親口對我說,北航的老師 真好,我們真正學到了所要的知識,師 生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北航是我 的第二故鄉(xiāng)。每當留學生完成學業(yè)離校 之際,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互相擁抱, 熱淚盈眶的師生離別難舍之情,場景令 人感動。
在留學生的生活條件建設方面,我 們也有創(chuàng)新。90 年代初,在我校經費十 分緊張情況下,我們改造5 號教學樓, 向留學生提供可帶家屬的住宿條件,比 較符合留學生派遣國的習俗,深受留學 生派遣國和留學生的歡迎,這在北京地 區(qū)所有學校中開創(chuàng)了先河,不少兄弟院 校還到我校取經學習。
我校的留學生工作由于有外事處和 留學生管理辦公室全體同志的精心組 織管理,有全校各院 (系)的全力支 持,有一支高水平、勇于奉獻的任課 教師和導師隊伍,保證了留學生的培 養(yǎng)質量。從1992 年到2002 年短短的十 年間我校留學生從無到有,不論是從 規(guī)模,還是從國別、以及生源渠道方 面,都有了飛速發(fā)展,已在國際上建 立起了較高的影響和聲譽。與國內著 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留 學生在高層次學位生的 數量和規(guī)模上始終居于 前列。據 2008 年的統 計資料,我校在授予留 學生碩士和博士學位的 人數已約占全國高校授 予同等學位數的百分之 十。應當說,我校留學生 工作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