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師“慈母” 育人育心———記我校第二屆師德標兵吳仕筠教授
“您不但教給了我們書本上的知識,更教會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學生曾對她做出這樣的評價。“老師,今天又到了您給我們上課的時間,但我們尋遍教室也沒有發現您的身影,我們已經習慣聆聽您在講臺上的諄諄教誨,忘不了與您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名臨近畢業的學生動情地將這條短信發給了她。在學生眼里,她兼任良師與益友的雙重身份,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她就是我校“第二屆師德標兵”獲得者、醫學院吳仕筠教授。
良師之名,授之有理
“實實在在做人,坦坦蕩蕩做事,精益求精做學問”是吳仕筠教授一貫堅持的原則,她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從走上工作崗位以來,吳老師就全身心致力于教學,勇挑重擔。多年來她兢兢業業完成了臨床醫學、護理學、針灸推拿、婦幼、助產等十余個專業,70個班級約4500學時的教學任務。教學過程中,她教學態度端正,治學嚴謹,寓教于樂,管教管道,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天道酬勤,她獲得了湖南省衛生廳目標教學錄像比賽一等獎,6次醫學院教學一等獎、2次三等獎,“教學積極分子獎”、“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三等功1次……這一系列的榮譽因為她的努力也就顯得那樣理所當然。
吳老師不僅能出色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敢于大膽嘗試,進行課程改革。她作為主要負責人參與了《分子醫學技能》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制定了該課程的教學大綱,編寫了《分子醫學技能》實踐教材。同時她也編寫了適用于醫學各專業的實驗教學指導書《醫用生物化學實驗指導》。作為副主編,與主編鐘飛教授及教研室成員編寫了《生物化學課堂精華》,被列為吉首大學教材建設項目。該書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吳老師還參編了護理專業教材《生物化學達標練習》,完成了吉首大學試題(卷)庫建設項目《生物化學試卷庫》的建設,并積極主持和參與教改課題5項……忙碌對于吳老師而言早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這一切也變得那么自然了。
“精益求精做學問”,她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原則,以科研、教研促進教學工作,實現了由單一的教學型向教學科研型轉化過程。從中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回校后,她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醫學昆蟲生物化學與藥用價值研究。并擁有科技廳重大專項(子課題負責人)在內的6項科研課題,科研論文20篇;還獲國家發明專利二項(發明人之一);且發現了6個美洲大蠊新基因。一系列的成績使得吳老師深得專家與同行的好評。
“慈母”之稱,當之無愧
吳老師除了是一名被大家認可的 “良師”外,更是學生眼中 的 “慈母”,她總能給學生一種親和力,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汲取她的美德和知識。
她曾先后擔任過護理28班、06級臨床3班班主任,這兩個班級均為“特殊”班級,前者為“自費班”,后者為“專升本”,這對她來說既是挑戰也是考驗。她首先做的事就是穩定“軍心”,她會很親切地站在學生中間,很溫暖地對他們微笑,及時地為他們解決食宿等生活問題,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
在情感和生活方面吳仕筠老師愛生如子,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對貧困生的學習和生活她格外關注。在她剛剛接觸目前所帶的06級臨床3班的學生時,就發現了一個沉默寡言、愁眉不展的男孩。她知道他有心事,當她正準備找他交談時,他找到了她,聲音低低地說:“老師,助學貸款怎么辦?”她明白了,男生是被經濟問題所困擾。通過與他聊天,得知他家是農村的,父母都務農,而且身體不好,難以承擔學費等費用這一情況后,吳老師非常關心這件事。還了解到班上類似情況還有幾個,當評定助學金時她會特別加以關照。后來那位同學丟掉了“包袱”,學習非常努力。
她對學生的愛是發自“慈母”內心的。一次護理28班田平清同學不慎摔倒,腿上劃開了長約10厘米的口子,深見骨頭,血流不止,吳老師簡單做了包扎后,二話沒說就把她背在背上,送往醫院,進行了及時的處理。她瘦弱的身體在這么長的時間內承受住這個女孩,也許其中的力量來源于那份“慈母”之心吧。
如“慈母”般的吳仕筠老師,總能深受學生們的敬愛,他們把與她相處的點點滴滴珍藏在心靈深處!執教22年來,吳仕筠老師始終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更兼以“慈母”的身份,育人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