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福勝

程京

李景虹

李稻葵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分別按姓氏筆劃排序)
何福勝(全國人大代表、外語系教授):
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因素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時間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知識的傳授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面,而對于中國文化卻很少涉及。我認為,在傳授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不應忽視中國文化的傳授,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
因此建議:要改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教學失衡的現狀,需要從政策引導、教學研究、教材編寫、教學和課外活動等幾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相關部門需要從政策制定的層面來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問題,在“課程要求”中明確地表明這一要求。
二是相關部門需要組織和加強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就教授的內容、教授的方式等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可以放在:大學英語課堂需要傳授的內容以及取舍的標準;中國文化與國情表達術語的統一;中國文化滲透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在何時、何地以及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
三是相關部門需要在教材、教學與課外活動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要適當地調整教材的內容,加入一些與中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文章作為課文。同時在練習題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強調并體現英漢兩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差異。
四是相關部門也可以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的社會環境,提高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的興趣。(采寫/高原)
程京(全國人大代表、醫學院教授):
打造全民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應對健康中國戰略
全民健康和全面脫貧緊密相關。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后關鍵期,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慢病防控問題,則很難實現全面脫貧,甚至很多人將因病返貧。如何引導“人口紅利”向“健康紅利”轉變,打造全民健康管理體系應對“健康中國”戰略,成為當下嚴峻的挑戰。
我建議,針對我國特殊國情,應立足基層和社區,中西醫并重,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聯動政府、醫院、企業和社區,共建全方位的全民健康管理服務體系。
一是針對眾多老年慢病患者,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政府主導的“醫養結合”行動計劃,協調統籌多個部門,形成醫養結合的組合拳。立足基層,依托家庭、社區,打造共建共享的醫養聯合體,加大對慢病防控的大眾科普,加強“醫”與“養”的結合。
二是針對不同人群“治未病”的需求,建立面向普通大眾和高端人群的“啞鈴模式”管理服務體系,即一方面開啟普通社區的大規模重大慢病防控項目,另一方面為有更高健康管理需求人群提供高精尖的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
三是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健康醫療產業的全面融合。
四是聯合國內健康養老領域的優勢企業,共同探討設立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研究中心。鼓勵創新型智慧養老技術、產品、服務模式的轉化與落地,并建立以此為依托的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采寫/高原)
李景虹(全國政協委員、化學系教授):
創建無煙校園 構建和諧社會
吸煙在我國青少年中十分常見,與此同時吸煙與二手煙對青少年有著更大的危害性,這亟需我們正視創建無煙校園的必要性。無煙校園,有利于保護學生以及教師的身體健康;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避免不良心理品質的滋長;保證師生安全,保持校園清潔。具體有以下建議:
一是制定符合全面無煙校園標準的法律制度。當前現有的無煙校園標準包括《中等及以下教育機構全面無煙校園標準》《高等教育機構全面無煙校園標準》,還需要提高到法律的高度,并嚴格執行。各中小學在創建無煙校園的初期也要針對本校特點制定本校的無煙校園標準。
二是對學校教師及工作人員開展吸煙和二手煙暴露危害的培訓。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長期開展不同形式的吸煙與二手煙對健康危害的宣傳,開展控煙知識講座 。
三是學校內安排專人負責控煙工作。成立以學校黨政一把手為組長的工作小組,并設立舉報電話,充分調動教師及學生的控煙積極性,設立控煙監督員。
四是通過媒體對全面無煙校園進行宣傳、報道。在校內開展多種形式的正面宣傳,讓公眾知曉無煙校園創建工作,歡迎公眾監督。
五是加強監督與評估,確保無煙校園的實現。向社會發布《承諾書》,并公布監督舉報電話,歡迎社會監督。(采寫/曲田)
李稻葵(全國政協委員、經管學院教授):
建立統一國債市場 完善金融體系
國債是金融市場的基石,是金融市場風險最低的金融產品,也是形成不同期限利率的基礎,是成熟金融市場的基礎性金融產品。而國債期貨是基礎性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和價格發現手段,是債券市場的必要組成部分。
當前,我國缺乏一個統一的國債市場,不利于整體金融體系的健全和發展。我國現行的國債市場分成了銀行間交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銀行間市場是銀行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參與,而交易所市場的許多業務商業銀行是不能參與的。這人為地增加了交易成本,減少了國債市場的流動性,阻礙了國債市場的發展,拖后了整體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因此建議:
一、 建立統一的國債市場,從容許銀行逐步參與交易所國債期貨交易入手,逐步打通當前銀行間市場與交易所市場相互隔離的局面。
二、 審慎設置商業銀行準入國債期貨市場的政策。針對商業銀行的業務特點,從持資產規模、衍生品交易經驗等方面明確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的條件和要求,選擇符合監管要求的商業銀行試點參與國債期貨交易,逐步擴大到更多的商業銀行參與國債期貨交易。
三、 合理設計商業銀行的參與國債期貨交易的方式。從便利商業銀行參與和控制風險角度考慮,設計銀行參與國債期貨市場方式,允許持有債券較大并有一定衍生品交易經驗的商業銀行,以交易結算會員方式直接入場交易。
四、 建立跨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商業銀行是現貨市場主要持債主體,參與國債期貨后,需加強跨期現貨市場風險管理。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形成和完善市場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信息交換和風險預警,共同防范跨市場風險。(采寫/趙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