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這是袁隆平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彭緒冰的座右銘。
10年間,彭緒冰把一個總部位于中國西南山區小城———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由門市部起家的企業,發展成目前銷售區域覆蓋我國西南八省市,惠及1000萬農戶、2億人口,獨自成功在新三板上市的種業企業。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正是這家企業———湖北康農種業公司創始人、技術總顧問彭緒冰的人生寫照。
傳奇:從4個人的門市部到新三板上市先后就讀于宜昌農校、華中農業大學的彭緒冰,1993年被分配到長陽農業科技所上班。對生物技術有濃厚興趣又是農學專業出身,參加工作的第二年,他就被導師選中開展玉米育種課題研究。8年時間,彭緒冰所在團隊培育出當時受到高度關注的玉米新品種“鄂玉13”,隨后他被調到縣種子公司開展玉米育種工作,這一干又是6年。
2004年,對玉米繁育推廣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的彭緒冰與3位有志青年合伙創業,開辦長陽禾嘉種業門市部。80平米的小屋子既當辦公室也是宿舍,4人在這里在合力孕育創業夢想。
事情一開始并不順利。育種研究投資風險大、見效慢,即使門市部每年把幾十萬收入中的80%都投在玉米新品種的選育項目中,但開業前3年研發仍沒有突破。舉步維艱之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科技局被研發團隊執著的創業精神感動,為他們注入了第一筆科技扶持資金。有了雪中送炭的10萬資金,彭緒冰重振旗鼓,夢想重新煥發生機。
2007年,借助當地政府的支持,門市部轉身成宜昌盛世康農種子科技有限公司,并逐步開發3個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新品種:“康農玉3號”、“康農5號”、“康農7號”,一時間引起轟動。2011年公司改制為湖北康農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第二年增資擴股為湖北康農種業有限公司。
十年磨一劍,從門市部開始的創業,醞釀出而今這一集農作物新品種“育、繁、推”一體化和“產、加、銷”一條龍的現代化種業企業。公司以玉米新品種的研究、生產、銷售為優勢主導,逐步將業務拓展其他領域的研發。
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大廳,開市寶鐘一聲敲響,湖北省康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掛牌,這是湖北首家登陸“新三板”的玉米種業企業,也是本省第二家種業上市公司。
承諾:不讓一粒孬種流入市場“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種子的質量是決定農民能否增產的根本因素。而在糧食作物中,玉米的市場價格并不算高,農民若要增收,除擴大種植規模外,主要依靠提高單產。
因“抗病、抗倒伏、產量高”等特性,公司的30多個玉米品種成為湖北西南地區的主導品種,累計增加社會效益11億元以上。
彭緒冰說,種企服務的對象是廣大農民,而為其提供高品質的種子、從根本上保障增產、有讓農戶放心的誠信力是康農一直在努力維護的企業形象。
他抽出資金300萬,增設國內領先水平的全自動加工和定量包裝生產流水線4條,對玉米種子嚴格分級、精選加工。“不讓一例孬種流入市場”,篩選處理過的種子大小均勻、顆粒飽滿,質量指標更加有保障。
2013年,康農公司正式通過ISO9001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建立了穩定可靠的科研和生產基地,開辟了全新試驗示范展示園。
雄心:扎根湖北 立足西南面向全國 走向世界如何在當今激烈的全球種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彭緒冰說,“一顆種子,一腔信念!不光要在自己的土地播種中國人自己研發的種子,還要讓中國種子走向世界。”
“去年美國先鋒公司中國區專家找到我,愿以高價收購‘康農玉007’玉米新品種,并開出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價格,”彭緒冰說,“我們最后還是拒絕了!”
彭緒冰早已立志要“發展民族經濟、振興民族種業”。對于具有持續研發能力的康農公司來說,賣出一個品種的種子對企業實力并無整體影響,但康農堅持拒絕外國種企的支持。
彭緒冰心里有這樣一臺賬:“農民生存靠種業,種業發展靠科技,科技支撐靠創新。”科研是決定種子企業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因素。
康農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厚實的技術儲備,現存有育種基礎材料幾萬份,年組配新組合近萬份。每年有約200個優勢組合,投入到西南各省市區區試。2014年,康農公司被省科技廳確定為“湖北省玉米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6月,康農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捐贈人民幣1200萬元,用于康農研究院的建設和康農獎學獎的設立。
目前,康農公司已在湖北、湖南、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廣西和陜西等省市區擁有40多個玉米新品種測試點,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康農系列玉米新品種17個,其研發的玉米品種惠及湖北及西南8省市區千萬農民。
3月9日,康農公司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范圍生產經營許可證,當天,彭緒冰本人獲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與此同時,康農玉米種子也順利進入越南、老撾、緬甸和尼日利亞等國家進行示范推廣。
由彭緒冰提出的“扎根湖北,立足西南,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玉米種業夢正在逐步實現。 (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公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