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井岡山在教科書里;中學時,井岡山在考試大綱里;匆匆大學,鮮有人再提井岡。
工作后,雖物質充裕,但關于精神、關于信仰,我們還需再認知。
他們都說一次井岡行,一生井岡情。關于90年前的井岡山,有何種魔力?
500里井岡,埋葬著多少英勇的忠骨
第一天 晴 19-29℃
凌晨的雷聲和早上的大雨似乎讓青年教師們起得更早,不到7點20,全部到齊。打開花名冊,映入眾人眼簾的是教授、“優青”、博士、“海歸”、博士后……在車上,有同事開玩笑:“上了井岡山,汲取正能量,能發好文章。”這樣的玩笑可能是偶然,但也是事實。嚴建兵教授,2016年上山,當年榮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殷平教授,2015年上山,2016年一篇Nature問世;郭亮教授,2016年上山,如今是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人才。
高鐵行至湖南,取道衡陽東再上井岡山。藍天白云之下,井岡山樹木蒼翠、溪流潺潺,“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可見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大巴車上播的電視劇《井岡山》引起了老師們爭相討論。“秋收起義”“三灣改編”“八角樓的油燈”等故事讓人好似回到了烽火硝煙的激情歲月。電視里的一句:巍巍500里井岡,究竟埋葬著多少英勇的忠骨?讓人感慨萬分。
到了基地,入住、洗漱、小憩,之后便是開班式。基地黃鶴主任說:“這里是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天然的教育課堂。”尋找缺失的信仰,讓心靈得以洗禮,讓靈魂得以滌蕩,這些成了很多老師的心聲。
下午的教學安排非常緊湊,安全教育課、三灣改編專題課、井岡山斗爭與精神專題課等把井岡山精神勾勒得清晰明了,讓青年教師們深受感動。
課后,文法院田北海教授很有感觸地說:“井岡山精神像是粟裕爬10公里找隊伍的信念,無論走多遠也不忘記出發點。”無獨有偶,植科院陳偉教授說:“‘前人強不如后人強’,不忘初衷,就是對井岡山精神最好的傳承。”
是晚,月明星稀、空氣甜美,和風輕撫、氣溫舒爽。唯有下半夜的雷聲和雨聲,又急又快、酣暢淋漓,似乎在演繹當年革命的急切與壯美。
15744名遇害者,一定要記得這個數字
第二天 陣雨轉多云 20-30℃
這一天,青年教師們先后參觀了大井朱毛舊居、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大井,大家于一塊石頭前爭相留影,這石頭上,刀印依稀地可見。那是井岡山失守之后“石頭過刀、茅草過火、人要換種”的悲壯遺跡,當年的血腥在90年后的今天依然刻骨銘心!
在烈士陵園,青年教師們莊重、有序地抬著花圈拾階而上,低沉的音樂,深情的講解,讓大家更生敬畏之心。在鐫刻著15744名遇害同胞的墓碑和漢白玉無字碑前,教師們默默注視,時而哽咽。事實上,井岡山死難同胞遠不止15744名,他們只是其中可查且有姓名的。
在儀式教學中,葉麗明老師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革命教育課,一則則故事讓青年教師們動容。
1929年2月12日,敵人在贛州城將伍若蘭槍殺,而后剖開她的腹部,取出胎兒剁成肉醬,還把她的頭割下來,懸掛在贛州城“示眾”3天。一株蘭花凋謝在雪花漫舞的冬日!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愿將五尺軀,化作紅杜鵑。”葉麗明的這堂課讓在場的青年教師們莫不為之扼腕傷情。
事后,資環院劉廣龍說:“是什么動力讓革命家們敢于面對死的考驗?是信仰!”外語學院王菲說:“這樣的儀式感和代入感真讓人難忘,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學生們,以此告慰英靈!”
下午是“革命后代講家風”互動教學課,陳曉亭在談到父親為了找到他的奶奶和姑姑的事跡時,老淚縱橫;蘆繼兵在談到農奴制和十八軍進藏的故事時,大量圖片和事實讓人觸目驚心。
歷史就是大浪淘沙,最后剩下的才是黃金和真理。或許正因為如此,有青年教師表示,希望自己能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當信仰突然來到面前,是那么真實。是夜,難眠,晚上風雨狂作,似乎在述說著什么。
3.1公里挑糧小道,他們挑糧食我們挑信仰
第三天 晴 20-29℃
一大早,穿上紅軍裝、帶上八角帽,準備體驗“紅軍的一天”。有了前兩天的洗禮,今天穿軍裝的時候除去敬畏全是莊嚴。
來到挑糧小道,陽光斜照山林,坡度極高的羊腸小道連同石路上的青苔一道展現出90年前道路的崎嶇與蜿蜒,折射出當年紅軍將30萬斤糧食跳上25公里之遠的駐軍地的勇氣與毅力。
葉麗明的一句話提醒了青年教師們:當年紅軍挑的是糧食,我們今天的擔子是什么?我們應該挑什么?現場有人回答:是信仰!
盡管每位老師都汗流浹背,但這掩飾不了內心的興奮。在下山途中,肖志東老師說:“這樣的體驗教學讓我們了解當年紅軍的不易,那一代共產黨人革命的決心太讓人高山仰止!”
中午時分,入戶調查開始,干農活、自做紅軍餐讓大家略感輕松。同行的副校長李崇光教授、黨委宣傳部部長程華東、教務處處長江珩等和青年教師們一起摘菜、做飯、炒菜、洗碗,其樂融融。
八角樓和黃洋界的現場教學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年代久遠,但這些建筑和遺跡用事實向青年教師們展現了那一代革命家的斗志和風骨。在這里,毛澤東用一根燈芯寫出了兩篇皇皇巨著,近代中國的文章從未如此光輝照人;在這里,井岡山的歷次斗爭、每次探索,都是生與死、血與火的較量。
在晚上的分享會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石紹成老師說:“體驗教學很受鼓舞,概括起來就是艱苦奮斗!”“優青”李興旺教授也說:“毛主席35歲寫出大文章,時代賦予年輕人太多,我們要保持這種不怕吃苦的精神,時時鞭策自己,把井岡山精神融入教學科研中。”
井岡山的夜晚靜謐清新,晚上青年教師們一起散步,朝五指山峰大聲呼喊,對面果真有回音過來。
小井村130條人命,他們的精神永不隕落
第四天 晴 19-29℃
井岡山之行的最后一天,有些不舍。8點一刻,青年教師們來到小井烈士陵墓。天下起了細雨,卻又無一人撐傘。
小井的故事很凄慘。1929年1月29日,敵人將正在小井紅軍醫院治療的130多名重傷員和部分醫護人員押到小溪旁的稻田里。此刻,只要說出紅軍主力的去向就能活命。由于沒有一個人告密,惱羞成怒的敵人開始瘋狂向他們掃射,就連一位年僅14歲的小戰士也沒放過。頃刻,鮮血染紅了小井村的潺潺溪水。
在小井紅軍醫院“師長獻鹽”雕塑前,授課者講述著那時的醫院條件的簡陋。用菜刀手術、用木鋸截肢、用積雪消炎。現場的青年教師,尤其是從事相關領域的老師,聽后連連搖頭。
條件艱苦,越能顯出人與人的精誠團結和共產黨員的偉大人格。在這里,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10時許,結業儀式在基地舉行。丁一,新教師,明尼蘇達大學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美國獲得美執業獸醫學博士學位的首位中國學生。他在發言中說,來到井岡山,真切觸摸到了革命精神,這不是文字,不是口號,而是一個個蕩氣回腸的現實。
青年教師劉廣龍、石紹成不約而同地談到,我們今天應該繼續挑信仰之糧、艱苦奮斗之糧,讓信仰成為我們攻克時代課題與歷史任務的最佳法寶。管理干部任超說,信仰是有味道的,一種超然、崇高的境界,這需要青年教師們在學思悟踐中體會升華。
副校長李崇光在筆記本上記滿了大家的發言,“好不容易‘抓住’了這么多‘海歸’和青年才俊,我多說兩句,我們的思想政治怎么抓?我們的國情課、愛國主義教育怎么講?我想我們在井岡山找到了答案”。他指出,像這樣集現場教學、儀式教學、體驗教學等于一體的教學方式是對學校開展師德師風教育的最好補充。
午飯之后,踏上歸途。高鐵上,老師們看到了窗外的彩虹,有老師說,那是在井岡山的方向。
到漢,些許余熱,臥床靜思,眼前始終浮現出鐫刻在基地綜合樓的幾個大字“永遠跟黨走”。
記者手記信仰———一個宏大而模糊的概念。但在井岡山,卻似乎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
當葉麗明老師接到這群高知群體時,她坦言,她心里在“打鼓”,她不知道如何與這群“海歸”、博士、年輕教授打交道,更不知道如何讓這群人接受革命傳統思想教育。
而四天之后,她沒想到這群教師會對自己的井岡山情節如此念茲在茲。
青年怎樣、青年教師怎樣,這個國家的未來就會怎樣;老師怎樣、老師教育怎樣,學生就會怎樣,國家的前途就會怎樣。
由此想到,青年教師的思政工作到底怎么抓?如何讓他們了解國情、熟知歷史?是簡單的說教還是粗暴地灌輸抑或發一發文件?
實踐證明,學校用3年的時間,往井岡山選派了120余名青年教師讓他們在這塊熱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并力圖將這紅色基因傳遞給當代大學生。
他們當中,有的成了“杰青”“青千”“優青”,有的發表了Nature等世界頂級刊物,有的成了崗位科學家,有的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
不可否認,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他們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同樣不可否認,上了井岡山之后,艱苦樸素的作風、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革命理想與信念等對他們的震撼和影響。
再誠如“長江學者”青年學者殷平教授所說,這樣的現場體驗式教學很生動、很具感染力,對自己創建實驗室,科研攻關有精神引領作用,“我一定把井岡山精神帶回學校,帶到課堂,傳遞給同學們!”
水稻遺傳育種崗位科學家、教授、博導余四斌在井岡山學習之后表示,這次培訓是一堂生動的“黨課”。“作為一名科研教學工作者,自己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地做好教書育人工作,為社會和人民做貢獻!”
是何種魔力讓青年教師們發出這般感悟?我想,是這里的真實故事、真實人物讓人流連忘返;也是這里的情景教學、儀式教學、互動教學等讓人與現場同頻共振;更重要的是,井岡山精神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精神,內化為中國特色的精神信仰。
當信仰就真實地擺在面前,青年教師們無法回絕。歷史不能重演,老師們也無法穿梭到戰爭年代,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井岡山精神化為前行動力,入腦、入心、入行,將教學和科研事業進行到底。
井岡山,值得一去!井岡山精神,值得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