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從治水到親水新時期“水之道”浮出水面
“原油可以進口,世界石油資源用光后還有替代能源頂上,但水沒有了,到哪兒去進口?”2014年3月1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問題振聾發聵。
中國需要怎樣的“水道”?這是一個時代命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體現在人水關系上,就是要從以前的治水、用水,走向惜水、親水、實現人水共生,這是新時期中國的‘水之道’。”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建華說。
“傳統的水利發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形勢。”水利部部長陳雷認為,今后要推進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從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轉變,從過度開發向主動保護轉變,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各個領域。
新的“水之道”,是現實發展的必然之需。
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2/3城市不同程度缺水;27.2%的河段水質、67.8%的湖泊水質為三類以下,無法飲用;全國約30萬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日益凸顯的水安全危機,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出挑戰。
新的“水之道”,是人水關系演變的規律呈現。從早期的對抗到利用,再到當下的走向共生,人水關系發生著深刻的演繹變化。
在歷史學家眼中,農耕文明就是一部水患發生史、人水斗爭史。根據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統計,在1911年民國成立前的2000多年歷史里,中國共發生水災1621次。這期間,人與水的關系中對抗色彩明顯,治理水患成為農耕文明的一大主題。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大范圍水電利用,人水關系演變為人對水的利用關系,在生產力空前發展的同時,也讓水生態系統發生巨大變化,污染加劇、生態惡化等問題逐漸暴露,生態專家一度發出“水利對人有利、對水無利”的感慨。“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人水和諧共生的新階段,人類與河流的關系應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要主動適應和保護。人類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轉變為河流的朋友和保護者。”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說。“‘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這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基本國情水情和經濟發展新常態,準確判斷‘十三五’時期水資源嚴峻形勢基礎上,針對水資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導方針和總體要求。”陳雷表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堅持思路先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加快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