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第八次黨代會2017 年年會上的黨委工作報告 (2017 年12 月20 日)
李仁群
-----------------轉版-----------------
(上接2版)結合我省和學校發展實際,圍繞“雙一流”建設要求,進一步明確學校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及戰略舉措,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不畏艱險,奮力拼搏,著力在實現偉大夢想,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的新征程上,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
新時代學校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部署,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根本要求,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以“雙一流”建設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動力,深入實施“十三五”規劃,持續推進依法治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開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展新局面,奮力推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貢獻力量。
按照“雙一流”建設要求,結合學校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的奮斗目標,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分三個階段推進學校高水平大學建設。
第一個階段是到2020年,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和實力全面提升,一流學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4個以上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5‰,在區域高等教育體系中的獨特優勢和在省屬高校中的領軍地位更加突出,朝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戰略目標邁出更加堅實有力的步伐,確立國內同類高校領先地位。
第二個階段是到2030年,建校100周年前后,2-3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5-7個學科進入國內一流學科建設行列,基本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
第三個階段是到本世紀中葉,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1-2個學科達到世界前列水平,整體辦學實力顯著增強,學校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
按照國家“雙一流”建設的目標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實施三大戰略:
一是實施一流學科引領戰略。優先建設材料科學與信息技術學科群,重點培育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學科群。通過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引領與帶動,進一步優化學科結構和布局,不斷強化基礎學科,積極拓展應用學科,著力培育新興交叉學科,鞏固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優勢,構建和完善具有學校特色的高水平的學科體系。
二是實施質量全面提升戰略。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統籌實施綜合改革和“十三五”規劃,推進落實人才培養、學科科研發展、社會服務、人事管理、開放辦學、辦學資源統籌共享、內部管理、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八個方面改革任務和一流學科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創新創業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高層次人才引育、青年教師培養、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新型智庫建設、國際化辦學能力提升、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智慧安大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十二個專項計劃。
通過構建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機制,促進教學資源建設,拓展人才培養國際化途徑,帶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引育機制,積極選育學科領軍人才,培養優秀青年學術骨干,帶動高端人才匯聚。通過一流學科建設,形成一批具有科研創新能力的創新團隊,培育重大科研項目,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轉化成果,帶動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升。通過構建“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創業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文化傳承創新。通過人才隊伍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管理機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帶動學校整體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三是實施服務五大發展戰略。圍繞“雙一流”建設“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要求,重點提升服務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水平。著力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圍繞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聚焦“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推進科教融合,積極參與我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等新型特色智庫,在提供人才供給、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強化咨政建言等方面開展服務。實現省政府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共建學校,積極參與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著力服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法學學科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助力法治安徽建設。推進構建“大統戰”格局,支持民主黨派基層組織建設,重視做好黨外代表人士和知識分子隊伍建設,加強海外留學歸國人員統戰工作,抓好民族團結教育和港澳臺僑工作,防范宗教滲透,切實為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貢獻力量。著力服務文化強省戰略。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優勢,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徽學研究中心等機構作用,深入挖掘、保護、傳承安徽地方文化。著力服務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創新。加強與省內高校合作交流,在建設高教強省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略,強化對貧困地區人才和技術支持。在健康科學領域協同攻關,助力健康安徽建設。開展社會治理體制研究,促進完善社會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服務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著力服務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建設。主動投身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巢湖、長江、淮河流域綜合治理和兩淮地區礦山環境修復治理。建好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在綠色產業相關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圍繞特色小鎮培育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開展資源開發、發展規劃、決策咨詢、人員培訓等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和旅游業發展。
圍繞上述戰略安排,學校黨委制訂了《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奮力推進學校“雙一流”建設扎實服務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的意見》,提請本次會議審議。
三、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著力加強學校黨的建設進入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為推進“雙一流”建設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旗幟鮮明講政治,認真執行《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的實施意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進一步增強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自覺性堅定性。尊崇貫徹黨章,實施《關于深刻汲取陳樹隆、楊振超、周春雨等案件教訓加強黨內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態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實現學校黨內政治生活嚴肅規范、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黨內政治生態風清氣正。
強化思想建設的基礎地位。組織實施《關于全面落實中央<決定>及省委<意見>精神扎實推進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持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弘揚“紅船精神”,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推動全校黨員師生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發揮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勢,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學院建成為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圍繞“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重要論斷,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加強習近平教育思想的學習研究和學理闡釋。
加強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20字好干部標準,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結合中層領導班子換屆,突出政治標準,提拔重用政治素質過硬、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干部;落實能上能下制度,及時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強化科級干部管理;統籌做好年輕干部、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外干部培養選拔,更加注重領導人員在一線的經歷和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完善考核評價、管理監督、教育培訓、激勵保障等機制;創新教育培訓方式,提高領導人員專業素養。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落實優秀人才計劃,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校內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學校“雙一流”建設中來。統籌做好教師、管理和服務三支隊伍建設,推進管理人員職員制改革,強化服務保障人員專業培訓,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
深化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突出政治功能,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師生、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優化黨員隊伍結構,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加大在優秀青年教師、學科帶頭人特別是高層次人才中發展黨員力度。從嚴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完善校院兩級黨校工作機制,改進教育培訓方法,拓寬黨員受教育渠道,不斷提高培訓質量。加強黨內激勵關懷幫扶,穩妥有序開展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工作。
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持把紀律規矩挺在前面,實施校黨委《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推進作風建設的實施細則》,健全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的措施辦法和制度規定。重點圍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表現,繼續整治“四風”問題,教育引導各級領導人員增強師生觀念,改進作風,提高效率,不斷厚植發展基礎。堅持用身邊人身邊事加強紀律教育,強化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帶動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嚴起來。
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強化執紀問責,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持重遏制、強高壓、長震懾,加大對發生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師生身邊腐敗案件的查處力度。健全反腐工作機制,完善院系級單位紀委作用發揮機制,探索建立執紀審查協作機制,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推動管黨治黨走向嚴緊硬,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
建立健全學校監督體系。完善學校黨內監督體系,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加強對黨員領導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構建黨委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校內監督網,注重教代會監督作用發揮,強化審計監督,支持各民主黨派履行監督職能,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拓寬監督渠道,虛心接受師生批評。
全面增強辦學治校本領。增強學習本領,營造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濃厚氛圍。增強政治領導本領,堅決貫徹中央及省委決策部署,科學謀劃學校發展。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創造性推動工作。增強科學發展本領,以推進“雙一流”建設為標準,科學謀劃實施學校發展規劃和改革舉措。增強依法治校本領,形成覆蓋學校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各方面的制度體系,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健全校領導聯系院(系、部)、聯系師生制度,堅持同黨外人士聯誼交友和征求黨外代表人士意見制度,做好離退休工作,完善師生綜合服務大廳工作,推動群團組織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增強狠抓落實本領,堅持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凝心聚力推進學校各項工作。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和正向激勵、容錯糾錯機制,為奮發有為、敢于擔當的師生員工保駕護航。
四、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樹立新的思政觀,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充分發揮“教師思政”作用,完善思政工作體系,構建思政工作載體,豐富思政工作內涵,提高思政工作成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優化育人內容。統籌推進課程育人,著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進”工作,積極推進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與“雙一流”建設共進共享。強化科研育人,構建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認真實施學生高水平學術成果獎勵制度,引導培養師生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注重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培育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傳承弘揚李世雄教授愛教育愛科學愛學生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培養選樹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項目、示范團隊。注重文化育人,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實施細則》,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持續推進文明校園建設,認真組織好建校90周年紀念活動,進一步加強校史校訓校歌在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認同感方面的作用。
豐富育人載體。創新推動網絡育人,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加強對校內各類媒體規范管理,運用好“易班”、新媒體聯盟、網上黨建思政專欄等平臺,推進“人生燈塔”“心靈琴弦”等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守護網絡精神家園。積極推動實踐育人,著力構建“學校主導推動、院系主體實施、校內各方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實踐育人機制,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實施好具有學校特色的新時代社會實踐精品項目,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
創新育人路徑和方法。促進心理育人,強化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配備,建立健全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常態化、體系化。強化管理育人,落實新修訂的學生管理規定及配套制度,進一步健全學生管理的制度體系,有效規范學生行為,保障學生權益。深化服務育人,切實做好學生日常生活關懷、學業幫扶、就業指導服務,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加強學生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引導學生反哺社會。推進資助育人,把“扶困”與“扶智”“扶志”相結合,進一步健全資助體系,完善資助運行機制,建立基于大數據的“隱形資助”和“精準資助”。優化組織育人,發揮學校黨委領導核心作用、院(系)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揮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研究生會、學生社團等組織的聯系服務、團結凝聚師生的橋梁紐帶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項工作和活動。落實專職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和黨務工作人員占比要求,實施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計劃。
五、全面實施“雙一流”建設,著力深化內涵式發展要堅持圍繞“雙一流”建設這一主線,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帶動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教融合、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不斷創新,推動學校實現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
塑造人才培養“新形態”。堅持本科教育為立校之本。結合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反饋意見整改,進一步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加快推進“233N”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辦好文典學院,試點“一流學科英才班”,探索“新工科”建設,開展與中國航天、中國電科聯合培養國防軍工專業人才,深入實施各類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堅持研究生教育為強校之路。健全學術學位、專業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機制;加強對重點科研平臺的研究生培養保障,推行研究生“導師組(團隊)”培養模式;積極推進與國內外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推進其他類型辦學發展。加強校地、校校合作,引入社會資源,優化互聯網學院、江淮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附屬學校辦學模式。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心、科研平臺、科技園區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科研訓練計劃項目內在聯動工作機制,構建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強化現代化教育手段和方式的運用,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開展教學質量信息公開及年度教學質量報告制度,制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校、院兩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專業準入和退出機制;試行引入第三方參與質量評估。
打造師資隊伍“新架構”。主動承接“放管服”政策紅利,用好編制“周轉池”,完善編制及崗位管理,擴大師資規模,優化進人用人環境,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強青年教師培養,調動教學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校內人員交流和互聘,深化與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人員雙聘和聯合培養,特別是與中科院系統的人員共享;依托重點科研平臺,為“雙一流”建設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學術創新團隊;選派教師到大型科技企業和事業單位任職鍛煉。建立配套制度,創新用人機制,健全統籌高效的崗位管理制度,完善分類科學的職稱評審、考核評價制度,構建靈活多樣的薪酬分配制度,提升人才隊伍活力。
構筑科研創新“新高地”。充分發揮學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優勢,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推進四大科研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力量。加快建設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需求,按照“強化特色、錯位發展”的原則,加強研究條件建設,加快人才匯聚;完成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組建工作,加強徽學研究中心、漢字研究中心等人文學科研究機構建設,籌建徽學博物館,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建好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緊密結合時代發展與安徽需求,加強社會科學學科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智庫建設水平;緊扣綠色發展主題,建好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加快完成與合肥市對接工作。力爭將省政府與中科院共建學校納入省院全面創新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深度合作,參與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大裝置共建和自由電子激光器大裝置擬建工作。實現省政府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共建學校,發揮學校在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擴大學校軍工、國家安全、科技強警研究優勢。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構建“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創業體系,產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科技轉化成果,形成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的成果轉化應用機制。
構建社會服務“新格局”。圍繞服務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引進行業、企業、實務部門參與學校交叉學科與復合型人才培養,形成“人才支撐”的源頭活水。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龍頭企業的協同創新,共建校企互嵌式、實體型協同創新和轉化服務平臺,推進以智力和設備資源入股,實行“一校兩制”方式與企業、社會資本合作建立實體性創新平臺;積極服務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工程。深化與合肥等地市及有關單位合作。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技術研發,為綠色江淮美好家園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決策咨詢、技術支持。加大扶貧工作力度,推動對口幫扶單位順利脫貧。引導師生深入大別山革命老區、皖北地區、沿淮行蓄洪區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開展教育培訓、科技服務、創業就業,服務精準扶貧開發和決勝全面小康社會。
開拓國際合作“新生面”。注重引進更多高端項目、創新人才、先進技術,共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謀劃新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積極設立中外聯合學位,增加出國學生數量,擴大學歷留學生規模,優化留學生結構;推進海外名師進課堂,打造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服務國家和地方文化“走出去”戰略。推進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中國中心建設,拓展在英語國家建設孔子學院。提升深化“一帶一路”國家和拉美、大洋洲及臺灣研究等國別與區域研究能力,特別是要結合我省深化皖俄合作的有關部署,爭做服務我省“一帶一路”腹地樞紐建設的人才聚集地。
六、全面深化綜合改革,著力激發發展動力充分發揮綜合改革在挖掘潛力、激發活力、增強動力、提升能力方面的關鍵作用,要在基本形成綜合改革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綜合改革工作向“雙一流”建設聚焦,確保改革、建設、發展同頻共振,發揮最大效益。
落實好中央及省委最新改革部署。落實好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有關安排,貫徹我省五大發展行動計劃(修訂版),重點圍繞與全國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的戰略安排,加強學校在打贏“三大攻堅戰”、實施“七大戰略”、建設“五個強省”方面引領支撐作用的發揮。深化新時代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切實將“放管服”改革和“全創改”試點任務承接好、轉化好、落實好。制定學校《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深入推進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好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形成優秀人才爭上講臺、教師人人盡展其才、好老師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
落實好學校綜合改革各項舉措。要明確學校發展目標。進一步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展目標上達成共識,在辦學規模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以改革與開放為動力,從學科、人才培養、隊伍建設以及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各個方面調結構、提質量。要抓好戰略思考、系統規劃、頂層設計,形成特色,發展優勢,抓好組織實施。要強化支撐保障。加強校園大數據研究,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圖書電子化建設,新增電子數據庫等公共資源,切實保障數據安全;實施智慧出版計劃,提高學報辦刊水平;優化各校區功能定位,實施龍河校區教學區功能綜合改造,建設磬苑校區重點基礎設施;抓好各校區綜合治理,做好龍河校區舊城改建和校醫院改造搬遷工作,關心教職工身心健康,進一步改善教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推進安全穩定文明和諧校園建設。要堅決抓好落實。黨委班子要帶頭按照各自分工認真思考,圍繞目標尋找思路和辦法,著力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指導有關單位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強化督查督辦的重要保障。要充分把握2020年這一學校綜合改革、“十三五”發展、“雙一流”建設三大任務交匯的重要時間節點,抓好工作統籌,做好協調銜接。要轉變管理方式,厘清責任,明確重點,強化監管,提高成效。出臺學校《年度綜合考核實施辦法》,將“雙一流”建設、綜合改革和“十三五”發展的推進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的重點內容,強化綜合改革監督檢查專項工作組在建設、改革、發展同步推進方面的作用發揮。
七、全面推進依法治校,著力完善制度保障實施依法治校,是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必然途徑。要扎實有效地在推進依法治校,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功夫,努力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推進規范管理。健全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快學術委員會調整,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作用;推進建立理事會,切實發揮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在學校“雙一流”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規章制度體系。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開展規章制度匯編工作,嚴格制度制定、執行和監督,健全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運行機制。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全面推進依法治校領導小組作用,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有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省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加快法治校園建設。
推進民主管理。堅持黨內民主。堅持重要情況和重大問題向校黨代會代表、下級黨組織和黨員通報,健全黨代表工作運行機制,落實黨代表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參加重要干部推薦和民主評議、列席校黨委有關會議、聯系黨員和師生等制度。落實協商民主。堅持并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充分發揮教代會、工會、學代會、研代會在民主辦學、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證師生員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權利;落實黨務、校務和信息公開有關要求,發揮好“書記信箱”“校長信箱”“信息公開網”的作用。
推進科學管理。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樹立科學的管理理念,做好高等教育內外部環境變化研判,深刻把握“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校管理的新規律和新特點,及時轉變觀念,提升管理水平;統籌各類機構設置和編制資源,推進對職能相近的機構進行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進一步理順學校與院(系)的責權利關系,發揮院(系)作為辦學實體的基礎作用,轉變機關工作職能。健全資源統籌優化配置機制,充分運用科研合作、校友工作、教育基金會等方式和渠道廣泛拓展辦學資源。完善決策機制。形成民主協商、基于統計分析、遵循程序的科學決策機制。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提供科學的工作評估和決策咨詢。
同志們,開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發展新局面,機遇難得,責任重大。讓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及省委部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履職盡責、永遠奮斗,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以優異成績迎接建校90周年,奮力推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高水平大學建設,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安徽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