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之穩,我校機電工程學院 99級校友,2006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回到我校擔任輔導員,現任管理工程學院團委書記、學生科科長。12年來,他一直奮斗在輔導員戰線上,累計帶過3000余名學生。他不忘初心,牢記輔導員使命,以扎扎實實的工作,努力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合格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

修身篤學,他加強自身修養、把握教育規律
他深信作為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修養、把握教育規律。“傳道者必先明道信道”,輔導員日常工作就是與學生打交道,輔導員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他認真學習黨和國家最新的理論成果,并將理論聯系實際,做好“1+100”團干部聯系青年工作,傾聽青年之聲,解決青年問題;他身正為范,在學生事務管理中,他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獎學金評定、干部選任、推優入黨等工作一絲不茍;他平易近人,在學生教育過程中,他與學生做朋友,做學生貼心的“穩哥”,關心學生的學習、住宿、鍛煉等各方面的訴求,解決學生的網貸、抑郁、就業等方面產生的心理問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優秀的人格魅力向學生傳遞正能量。隨著工作的不斷開展,他意識到,輔導員工作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輔導員工作軌跡遍布辦公室、宿舍、教室、操場乃至網絡,工作時間是白加黑、5+2、更加節假日,工作對象千人各異。他一直在求索,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努力提高技能水平,獲得了人社部二級創業咨詢師、國際注冊創業指導師(ICEI)、KAB創業教育講師、三級心理咨詢師等資格證書;為把握教育規律,他先后參與10項課題,發表論文10余篇,獲得科研獎4項。他認為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果,任何組織負責人的首要任務是厘清工作頂層設計,在學院領導的指導下,帶領團隊研討數十稿,“大道至簡”,推行學團工作“132”計劃。“1”是實現一個總體目標,幫助學生實現“管行天下,理順人生”——管理人生(既是目標,也是學團工作品牌);“3”是推行三大工程,思政教育工程(武裝頭腦,加強思想引導)、校園文化工程(強健筋骨,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工程(提高本領,增強就業競爭力);“2”是創新雙輪驅動,內強管理(保障穩定),外促聯合(整合資源)。理論指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
舉重若輕,他工作抓重點、彈鋼琴
輔導員工作內容紛繁復雜,工作對象千人千面。他認為做好輔導員工作,必須要學會抓重點、彈鋼琴。如學生事務管理是輔導員的基礎性工作。針對管理學院學生多、專業多、辦學層次多、女生多,輔導員少的“四多一少”的嚴峻形勢,他們團隊不等不靠,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將突破口定位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發揮學生干部在學生自我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向數據要問題;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改革管理手段,向網絡要速度。經過不斷探索,借鑒現代管理教育、項目管理學等管理理念,成功推行了學生組織的扁平化改革,扁平化的核心可概括為4個關鍵詞:一是“三級架構”,團委學生科全盤統籌、學生會高效協同、班委執行反饋;二是“重心下移”,將班委納入學生會,工作執行重心放給班委,實現學生會班委“一家子”,有效消除兩者對抗、瞞報漏報現象;三是“項目運作”,運用項目管理理念,將早操、課堂考勤、晚自習、晚歸不歸、衛生安全等項目化、流程化,有序高效;四是“動態獎懲”,月評年定,學生干部考核排名后20%適時調整,優勝劣汰,保持組織活力。并借助各層次、各項目的QQ、微信等新媒體傳輸手段,全面做到學院3100多名學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每學年乃至大學4年的行為量化和持續表現大數據化,實現對學生動態的良好掌控,并通過完善違規違紀現場落實機制、突發事件應急機制、24小時內輔導員談話機制等措施,做到精準管理、精準幫扶、精準教育。實現了學院在學校早操、課堂考勤、晚自習、晚歸不歸、晚熄燈、衛生安全等日常管理總評中保持第一名(尤其是早操,每天都是第一名),有效發揮了管理育人功能。此外,借助日常管理量化和大數據化,支撐拓展“家校共育”、“一帶三”學生黨員引領行動等校級思政教育品牌,保證了輔導員工作既能做“細”,又能做“寬”,切實落到實處。
審時度勢,他堅持創新驅動、與時俱進
他認為,隨著時代變化,輔導員工作的對象從90后、95后變成了00后,面對的問題從老師你怎么看、度娘你怎么看變成了網友你怎么看。創新驅動、與時俱進是做好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前提。針對就業迷茫問題,開創并積極踐行“周五行動”,自2012年起,堅持每周五走訪一兩家企業或一兩個校友。他說,開始時非常艱難,走訪對象很難預約,有時候一天走兩家,路途遙遠,時間緊迫,勞心費力,這需要激情更需要堅持。他及其團隊累計走訪200多家企業、300多位優秀校友,建立了學院6大專業校友互動平臺和千家企業HR數據庫;先后爭取各類協議培養基金497萬元,僅2017年就超過180萬元;每年實現學生“百企千崗”頂崗實習,切實做到實踐育人,其中“巾幗行動”助推女大學生成長成才工程榮獲山東省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一等獎;學院連續5年獲得學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校企合作視閾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途徑研究》課題成功中標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針對媒體網絡新挑戰,強化“互聯網+”思維,創建學團工作公眾號,建立新媒體輿情工作室,培育網絡學生領袖,構建并占領網絡思政教育陣地。他參與創辦學校“筑基講壇”,搭建“智者與學子交流的平臺,名企與高校合作的橋梁”;參與創辦第一屆全國廣聯達算量軟件應用大賽,推動了造價人才培養和行業發展;創辦管理論壇,升華師生專業思想;他參與搭建“6+2”專業競賽平臺,創建“競賽+企業+社團”科技實踐組織模式,有效解決學生技能恐慌問題。針對學生不同層面的成長需求,完善 “三導師制”,即選拔高年級學生擔任生活導師,側重生活指導;聘任年輕教師擔任專業導師,側重學業引導;邀請優秀校友擔任職業導師,側重職業規劃指導,以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通過不懈努力,相關工作得到認可,他個人先后獲得全國青年就業創業教育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輔導員、山東省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學校“十佳輔導員”、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青年工作者等校級以上獎勵30多項,所帶400多個學生和集體獲得省級以上獎勵。他們團隊先后榮獲山東省思政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五四紅旗團總支、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上學年更是實現學校日常管理總評第一名(尤其是早操,每天都是第一)、團委評優第一名、就業工作獲得先進集體、突出貢獻獎、創業教育先進集體等。
輔導員,這個看似平凡的職業,有著非凡的內涵與重大的責任。十二年風雨同舟,十二年教書育人,張之穩身上始終洋溢著青春領路人的蓬勃朝氣,始終展現著修身篤學、與時俱進、愛生敬業的新時代輔導員的風采,他也因此贏得了廣大學生的尊敬、信賴和愛戴。張之穩熱愛輔導員工作,因為熱愛,所以堅定不移,所以甘于奉獻。一個目標始終激勵著他: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