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培育航天特色 助力一流學科———航天學院六年發展紀實與展望











      航天學院創建于2006年,2013年原高新技術研究院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并入航天學院。2014年,學院成立航天工程系。學院現有6個系、研究所(中心),設有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設有4個本科專業。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專任教師83人,教授及研究員1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94%。學院新一屆領導班子帶領全院師生員工努力創新、開拓進取,學院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聲譽不斷提升,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學科架構、重點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2017年,南航正式啟動了“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一流學科建設,這是一個包括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機械制造等在內的學科群建設,是今后一段時期的南航“牛鼻子工程”,航天學院圍繞如何貢獻這個“牛鼻子工程”、助力一流學科建設、支撐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展開了論證。為支撐一流學科建設,結合現實情況,發揮現有特色,航天學院凝練了空間操控 (含機械臂)、先進微小飛行器為重點發展方向,并圍繞這兩個重點方向整合資源、凝聚力量、組建團隊。
      當前,航天學院以“交叉融合、錯位競爭、集成創新、凝煉特色”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了特色學科科研、特色人才培養、特色文化建設,爭創一流水平,助力一流學科,力爭做好“三個特色、三個一流”。航天特色學科,聚焦一流方向2013年底,學校為強化特色、促進學科跨越式發展,啟動了航天特色發展專項論證工作。學院層層動員部署,精心籌備落實,組織全院教師團結協作,全面開展調研和申報工作。學院廣邀國家航天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開展專項論證工作,明確以“空間操作與控制(含機械臂)”和“先進微小空間飛行器及應用”為學院主體學科的特色內涵,通過主體特色學科的發展帶動學科體系整體建設,實現主體與整體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支撐學校的一流學科群建設。
      空間操作與控制(含機械臂)方向建設依托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及航天控制系。學院仿生所以壁虎、甲蟲等黏附動物為仿生對象,系統研究了此類動物的黏附結構、功能和神經控制機制,研制了仿生材料黏附結構和仿生機器人,開展了輕質多功能結構與材料的仿生研究。同時開展復雜在軌操作多體系統的動力學建模、參數辨識、協同控制技術以及相關的分析、綜合和模擬實驗等領域的研究;冗余模塊化機械臂關鍵技術;非結構化環境下空間服務機器人動力學研究;在軌操作結構及其創新機構技術研究。2016年11月,由工信部主辦,我院仿生所承辦的“一帶一路仿生科學與技術跨學科合作研討會”在南京舉行。來自新加坡、文萊、老撾、菲律賓、泰國、越南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學技術主管部門和仿生科學與技術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等30余名代表參會。此次會議加深了東盟各國對我國領先的科學技術水平認識,有助于建立一個仿生研究和技術轉移領域長期、互利互惠的國際合作網絡,為進一步開展各國之間平等互惠的務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先進微小空間飛行器及應用方向,學院微小衛星研究中心成功自主研制了“天巡一號”衛星,并于2011年11月9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入軌,設計壽命6個月,在軌成功運行四年多。“天巡一號”在國內首次順利開展了衛星在軌目標雷達特性及平臺支撐技術的測試和試驗,驗證了衛星的載荷品質,獲得對地觀測圖像400余幅,圓滿完成在軌科學試驗任務。在此基礎上,學院開展微小衛星長期自主生存(智能管理、自主接近、敏捷機動、微小推力等)、空間安全(態勢感知、低可探測性、軟殺傷力等)、空間安全結構/能量一體化材料(材料設計、材料成形等)關鍵技術研究。同時,在學院的特色發展過程中融入新興交叉學科,以融合塑造技術制高點,立足滿足航天技術發展的需求和解決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力爭下在航天應用上取得重要突破。
      為推進學院特色發展,尋求相關科研院所在產學研多個方向進行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學院領導帶隊組織院系所主任及教師代表走訪了清華大學、航天八院第805研究所、航天八院第509研究所、航天八院第812研究所等數十家單位。在交流過程中,不僅學習985兄弟高校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經驗,更與相關院所和研究中心就未來合作達成多項共識,建立“在軌操控技術聯合實驗室”“深空探測聯合實驗室”“空間環境聯合實驗室”,為學院的特色發展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為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航天特色人才,奠定一流基石航天學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培養體系,整體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學院共設有飛行器設計與工程(航天)、信息工程(航天信息應用)、探測制導與控制(航天)、空間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方向),形成了“兩機兩翼”的專業布局。設有地球物理學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空間物理學、空間環境、機械設計及理論、航天仿生科學與技術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導航制導與控制、飛行器設計、人機與環境工程、航天仿生科學與技術4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學院從建院之初就緊密結合我國航天發展需求,圍繞“高素質公民和航天領域的開拓者”的培養目標,制定和實施《航天學院人才培養協同創新計劃》,不斷創新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做出了許多積極的探索與有效的嘗試。
      首先,學院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從2007年起,與烏克蘭國立航空航天大學開展雙學歷教育,設立中國-烏克蘭聯合培養班(以下簡稱“中烏班”)。中烏班已被列入學校優秀人才培養體系,迄今為止已經培養了111名熟練掌握俄、英兩門外語,具有扎實航天專業知識、擁有南航和哈航雙學歷(位)的優秀人才。中烏班本科生畢業后,除一小部分學生選擇就業外,有94.5%的學生繼續深造。而中烏班學生研究生畢業后,就業人數占85.96%,繼續讀博深造的學生占14.04%。在就業方面,以國防單位就業為主(63.15%),其他單位為輔。國防就業去向主要包括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電子科技集團、航空工業集團、中國商飛、中國航發、中船重工等國防軍工單位和以中興通訊為代表的軍工配套單位。其中,中烏班優秀學生王建園,已作為學院留俄后備師資,赴俄羅斯喀山國立技術大學進行定向培養。
      其次,學院依托1:8.5的高職生比(學院教職工和本科生的人數比),從2015年起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按照大一導向、大二導學、大三導研3個維度對學生進行全過程指導,實現師生互動,促進學風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本科生導師制已實現學院教師的全員參與,和本科生的全員覆蓋。
      第三,學院以“國防企業面對面”為牽引,走訪地區從上海拓展到北京、西安、成都等航天院所聚集地區,與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等40余家單位取得了直接的聯系,積極引進校外資源,設立了多個研究生工作站和就業實習基地,在高學歷人才的“聯合”培養上多謀渠道,力求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同時為人才輸送架接直接通道,為我國的航天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力量。
      第四,在科創方面,建成“三創在航天”競賽體系,對接“北斗杯”科技創新設計競賽、研究生未來飛行器設計競賽、星創師智能機器人創業大賽等國家重大賽事進行普惠性鍛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設立學院首個科創基金“羅麥科技航天科創基金”,面向全院教師征集項目,前后共征集47個項目并向學生發布,共有29名教師、164名本科生和12名研究生參與;成立學院小衛星創新實驗室,北斗導航創新實驗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等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精心孵化各類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小衛星團隊在中俄大學生小衛星創新設計大賽中收獲5個優勝獎,1個一等獎;機器人團隊獲得航天器創客大賽一等獎、國際智能星創師大賽“星創師”獎。學院李爽教授團隊代表學校參加第九屆全國空間軌道設計競賽,在清華大學、國防科大、中科院等40多支國內代表隊中脫穎而出,贏得甲組冠軍。OMG文化創意工作室更是在2016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斬獲金獎。
      除此之外,學院還設有羅麥科技航天獎學金、中科新松獎學金、羅麥助學金等多個社會獎學金項目,設有 “微納衛星防護與遙控”,“航天仿生結構與材料”“航天器多軸系統建模與控制”三大系列研發平臺及相關實驗室,擁有“仿生功能材料”省級重點實驗室,為學院特色發展和特色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學院成立至今,已成功培養本科生1200余人,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培養的學生多就業于國防工業系統(航天、航空等領域)、世界五百強企業。航天特色文化,營造一流氛圍文化傳承創新是學院的重要職能,學院文化建設一般可以分為4個部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網絡文化,對應上述4個部分,學院形象識別主要分為精神識別、行為識別、環境識別和網絡識別等等,上述內容有機耦合,共同組成了學院的文化系統。
      學院領導班子十分重視學院文化建設,努力營造蓬勃向上、和諧進取的文化氛圍。從學院制度建設、樓宇文化建設到宣傳網絡建設,全方位優化學院文化環境,全力營造一流文化氛圍。
      2015年,學院制定了《航天學院教師手冊》,全書共15萬字,梳理了54項工作流程,補充制定了10余項重要制度,以流程為綱,將制度和規范嵌在流程中,力爭做到“一張圖讀懂航天學院”,起到“一本通”的作用。手冊的編寫,旨在為學院廣大師生做好服務工作,同時也為二級學院管理實踐添磚加瓦。其中,為倡導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學院公益工作而制定的《學院集體活動管理辦法》實施以來效果顯著,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職工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2016年,航天學院建院十周年。為了全面回顧建院以來的辦學歷程,總結辦學成就,學院啟動了院志編寫工作。學院領導班子率機關全體人員分工協作,歷時近10個月完成編纂。《航天學院院志》近6萬字,記載了學院2006-2016年間的發展變化和取得的豐碩成果,通過回顧總結得失,為今后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與辦學方向奠定基礎。以此助力學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譜寫蓬勃發展的輝煌篇章。
      2016年暑假,學院主體搬遷至明故宮校區12號樓,學院以此為契機,開展辦公樓環境文化建設,設置文化墻,彰顯學院的文化內涵,并通過藝術熏陶和杰出校友的真人真事,感染師生。
      為了更好地展示學院的辦學成果,2017年上半年,學院對現有網站進行二次改版,增刪部分功能板塊,對各個板塊區域的內容進行了更明確的劃分。網絡文化作為網絡時代的全新文化現象,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多樣性和及時性等特征,在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互動。作為學院形象集中展示的載體,不斷優化的網站建設為學院構建了有效的網絡文化陣地。
      過去的六年,是航天學院砥礪奮進的六年,是收獲的六年,它記載著航天學院發展的每一個腳印,凝結著航天學院每一位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前路迢迢,玉汝于成。我們將繼續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秉承南航人負重奮進的優良傳統,落實學校“三為本”“三促進”辦學理念,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跨越,努力強化“三個特色”、爭創“三個一流”,齊心協力、開拓創新,高起點、高水平、高速度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研究型學院,助力學校一流學科建設。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人妻第一页|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成人亚洲性情网站WWW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中文在线精品第一| 亚洲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焦|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小综合在线| 亚洲人成图片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91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电影国产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