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錢寶平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深刻闡明了這一指導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這一思想武裝頭腦、純粹心靈,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使之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從理論維度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社會歷史演進規律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明確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個歷史性重要論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航程提供了精準航標、正確航向,使中國共產黨對時代的認識達到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理論創新也必然進入新時代。這就要求我們發揚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扣“黨和人民”
這兩個最大實踐主體,深刻揭示抽象矛盾,直面矛盾表象,對主要矛盾的內涵、性質、成因準確把握,實現了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揭示,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精準判斷,構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問題導向”的認識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念和矛盾學說認識的新境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彰顯出新時代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蓬勃生機。在這一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有力地回應了“歷史終結論”“西方中心論”
等多重論調,證明了社會主義是人類文明的必然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破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低潮的困境,證明科學社會主義具有不同模式和強大的生命力。
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歷史性的突破。
從歷史視域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十九大報告開篇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對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對歷史使命的自覺認識,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宏大的歷史視野、清醒的歷史認知,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厚重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5000多年、170多年、60多年、30多年———這幾大時間節點,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歷史文化蹤跡,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的歷史演進規律。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變化和我國各項事業發展都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時代課題。30多年來,我國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經濟進入全面增速換擋、動力轉換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任務更加緊迫。國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各國之間搶占經濟制高點、謀求國際話語權的激烈競爭。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著對中華文明傳統的認同、堅持和弘揚。中國有著綿延深厚的文明傳統,有著豐富燦爛的博大精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從傳統文化中提取民族復興的“精神之鈣”,“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民眾心里落地生根。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文明滋養,汲取“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的文明基因,增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厚重文明底蘊。
從價值導向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源于“四個偉大”實踐。“四個偉大”實踐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長點和聚焦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又是指導“四個偉大”實踐的行動指南,是鮮活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迅速變化的時代和多元紛繁的實際,堅持問題為導向,著力聚焦和解決當代中國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奮力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遠大目標、突出主題主線,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不懈探索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懈追求有機地統一起來,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優化治國理政、推進中國發展一以貫之的價值目標。
當今的民族歷史已轉變為世界歷史,開放的中國必須走向世界。基于世界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就當代人類文明發展趨勢和我們如何對待世界各國文明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觀點。當今中國正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世界格局和發展大勢作出深入觀察和科學思考,站在歷史與現實相交匯的時代制高點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主張,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時代品格。
順應時代要求、解決實踐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邏輯起點。著眼新的歷史使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八個明確”回應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從理論層面系統回答了“是什么”的問題。從政治、經濟、法治、科技、文化、民生、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等方面,用“十四個堅持”的基本方略,指明了新時代怎么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路徑。
從偉大情懷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需要深刻領悟和認真踐行其中的偉大情懷。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勞苦入山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時刻關注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體現了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這一思想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立言,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體現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1969年至1975年這7年間,青年的習近平與村民同吃同住,體會著人民的疾苦,磨礪著自身的品質。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在福州,習近平大力倡導開展“四個萬家”活動,即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到群眾中去,與群眾交朋友,為群眾送溫暖、辦實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這些早年的實踐和情感,沉淀為牢固的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尤其牽掛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群眾的冷暖,“他們的生活存在困難,我感到很揪心”。這種偉大情懷和我們黨自始至終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緊密結合。
無論在地方還是到中央,他都反復強調“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觀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顯著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圍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不斷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擴大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他強調,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立場,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種偉大的人民情懷和黨的意志必將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