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傳幫帶”成效顯 “老帶新”效果實——中文系教師隊伍建設紀實





      2009年4月,中文系青年教師向靜從學校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脫穎而出,代表學校參加北京高校第六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時隔不久,好消息再次傳來,向老師在北京市的比賽中獲得文科B組一等獎的好成績,而在這兩次比賽中甘當 “綠葉”的指導教師——中文系副教授朱玲獲得北京市比賽的優秀指導教師獎。這對教學上的師徒雙雙得獎的喜事,一時成為佳話。
      在我校,教師間有著“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新老教師教學相長、同事之間互相切磋、一個教學團隊共同進步,并不罕見。朱玲、向靜所在的中文系(文化基礎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團隊。
      “以老帶新”,或者說老教師對新上崗教師的“傳幫帶”,是學校對新教師進行在崗技能培訓的方式之一,并且通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本科教學工作手冊》的相關條款加以明確,使之成為一項制度要求。這一要求,從中文系2003年建系以來就一以貫之地堅持下來,成為該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傳統。
      由于事業發展的需要,近年來,中文系新進了十余位年輕教師。這部分新教師以剛剛從各大知名高校畢業的年輕博士為主,大部分在教學經驗上相對不足;即使是有過一定教學經歷的新進教師,在新的環境,面對新對象、新要求的時候,也需要一個有效的引導適應過程。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他們的知識水平轉化為教學能力呢?鑒于中文系的教師結構,他們充分采取了“以老帶新”的做法,結合新教師自身的積極性,幫助他們盡快完成角色轉換,以適應一線教學的需要。
      每一位新教師上崗后,系里都會結合他們的特點和興趣方向,為他們安排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科研成果突出的老教師當導師。盡管有些時候由于條件限制,新老教師的專業不盡相同,但由于這種 “一對一”的指導主要圍繞課堂教學業務展開,并不受專業差別的限制,因此,這樣的指導仍然是卓有成效的。
      “一對一”的方式不僅給了老教師更直接的責任感,更給了初入陌生環境的新教師以歸屬感和親切感。用中文系教師于閩梅的話說,就是“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對于老教師來說,“一對一”的方式也便于他們盡快全面了解新教師的綜合情況——業務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難、思想上的迷茫、政策上的生疏等。同時,通過了解新教師的成長背景,老教師可以發現他們的優勢,幫助他們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早日把自身優勢轉化為教學和學術科研能力。
      中文系的老教師,結合個人閱歷、從教體會、職業經歷,從方方面面為新教師設身處地地考慮。在“帶新”方面,老教師們歷來都各有高招,善于結合新教師自身的特點,用多種多樣的指導方式,與新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
      2003年入系的于閩梅,與專業接近的老教師王東成結成了 “以老帶新”的“對子”。通過聽王老師的課,與王老師在課下討論問題,她覺得自己很受啟發。她慶幸有這樣一位受學生歡迎、被同行認可,并且樂于當引路人的老教師當自己的教學導師。王老師的風趣、幽默、敏感、詩意、熱情以及口才、板書,那種上課時的全身心投入的狀態,都讓她“心向往之”;王老師對新思想、新思潮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和敏感讓她時時受到觸動;王老師對現實對當下的關注,又帶動她不做一個只在書齋里的學者……同被王東成老師指導的新教師曾祥波,則在王老師的鼓勵下,連續幾年都堅持每天練字,以期踐行王老師當年提出的 “古代文學史的老師,板書很重要”的建議。
      向靜告訴記者,自己的成長得益于“以老帶新”的安排,能有朱玲老師做指導,更是自己的幸運。平時,向靜把朱老師視為自己的榜樣:“過去一年來,她的言傳身教,是我學習的主要源泉。”對于初上講壇的新教師來說,教學與學生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還很陌生,如何與學生打交道、怎樣安排教學進度、掌握課堂節奏,包括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對他們來說都是全無經驗的摸索。“每當我遇到教學中的各種難題和困惑的時候,朱老師總是極其熱心、耐心、細心地回答我、幫助我,讓我能夠保持熱情和信心,我從朱老師的課堂、教案以及輔導學生的過程中,都踏踏實實地學到了寶貴的知識和經驗。而所有這些,朱老師對我都是毫無保留的。她不僅在教學中隨時隨地解答我的疑惑,還在生活上給予了我多方面的幫助和指點。”在向靜眼里,朱玲老師是當之無愧的教師榜樣。
      中文系的老教師們胸襟開闊,堅持以真誠、熱情的表揚和鼓勵給予新教師以信心和動力。向靜最初對于參加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心存猶豫,朱玲、劉燕等系里的老教師,都積極地鼓勵她。“比賽對于年輕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夠讓他們在比賽的環境里展示自己,集中學習教學基本功,甚至能夠給他們創造剛進校便能站住腳的機會。”基于這樣的樸素想法,朱老師幫助向靜,圍繞教學準備的所有環節,從選題、內容剪裁、授課定位、表達方式、教案撰寫,以及教學儀態等各方面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
      校內比賽前夕,恰逢朱老師出差,向靜對比賽產生了焦慮,是王東成老師用幽默風趣的開導方式,幫助她緩解情緒,做到了輕裝上陣,超常發揮。得知向靜將要參加北京市比賽,曾經獲得北京高校第三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的谷振詣老師爽快地答應了向靜的 “取經”請求,從專業知識、邏輯推理等各方面幫助調整她教學過程的重難點,并且用自己的比賽經歷來分析賽前心理,讓她更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激發了她的參賽熱情。
      朱玲老師在出差途中得知向靜獲得學校比賽第一名后,發去祝賀短信:“向靜真牛!中文系真牛!”她實在為年輕教師的成長感到由衷的高興,也從心底里為中文系教學團隊感到驕傲和自豪。“我們的教育是一種合力,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依靠團隊的協作意識和能力,共同作用在受教育的對象身上,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朱老師說,“教學是一個文化傳承活動,是一個由老及新的動態過程,從老教師和新教師的互動角度,也是這樣的。這符合教育的規律。”
      老教師近在身邊的無私關懷讓新教師倍感親切,無論是業務、學術還是生活上的問題,他們都愿意向老教師請教,與他們溝通交流。在老教師身上,新教師直觀感受到了職業魅力、團隊價值,也學會了如何樹立主人翁意識,建立對學校、對職業的認同感。老教師立足專業教學、放眼全校教學的寬闊視野和全局觀念,都讓新教師感到鼓舞和啟發。
      迄今為止,中文系教師兩次榮獲北京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這也創下了學校的一個記錄。“我們中文系有重視教學質量的傳統,也有培養、打造優秀教師團隊的實力。”向靜說到這里,顯得很自豪。
      “比賽是教師個人才藝的一種展示,但它只是露出來的一角,更多、更基礎的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熏陶、鍛煉的工作,是由參賽者背后的、身邊的人來推進的。以前我也許會把這些話看作是‘套話’,但經歷過兩次比賽之后,自己身在其中,才體會到了它的豐富內涵。”向靜由衷地說。確實,以賽代練是新老互動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比賽,在非常緊湊的時間內使新教師學習到了老教師的教學經驗。
      朱玲老師連續六年承擔“帶新”工作,每年都要帶一位新教師。但不管一線教學和科研工作有多忙,她都毫無怨言地傾力做好教學導師的工作。她認為,這也是學習:“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優勢。年輕教師學歷高、研究深,在現代技術的運用上更有優勢。了解他們的職業理想、職業追求,向他們討教專業知識上的問題,對老教師本身就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新的動力。”
      與向靜同為2008年進校的青年教師魏萬磊也由衷地說:“以老帶新是有意義的。”剛進校聽說有“以老帶新”時,魏萬磊還覺得有些詫異,認為“有什么好帶的?”因為他雖然剛剛博士畢業,但從2001年起一直不曾間斷地從事過教學工作。不過,這個疑問在日后的新老互動中找到了答案。
      和魏萬磊結成“對子”的是孟登迎老師。魏萬磊說,孟老師思想的深度、研究領域的廣度以及堅守的教育教學理念都讓他佩服,尤其是孟老師教學態度的嚴謹和認真。作為老教師,孟老師每次上課都寫教案、備課,其準備之充分、資料之翔實,都給前去聽課、觀摩的魏萬磊以啟發。由于入職后接任的是吳小龍老師的課,孟老師和魏萬磊常常就是否需要延續吳小龍老師的風格進行探討。吳小龍老師的特色之一便是注意將個人的生活經歷、感性體驗融入講課,因此,課堂講授生動,有吸引力。魏萬磊在教學實踐中,對比發現了自己“就理論講理論”的課堂效果確實不佳,孟老師在聽課后也指出了他的這一不足。這學期再開課時,魏萬磊便有選擇地將個人經驗以及現代的、學生感興趣的詞匯、話題帶入理論講授中,收效明顯。課下,兩位老師常常圍繞著中文系課程開設和建設的思路進行討論,魏萬磊新開課程的思路也被吸納到中文系整體課程建設思路之中。
      已經是2008級、2009級兩個班班主任的魏萬磊,承擔著不少學生工作,此外還有系內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學生工作上,我學習得最多的是王華老師。”在魏萬磊看來,王華老師在學生工作上的耐心和細心程度讓自己驚訝,他深感教育精神的要義是付出。同時,他也不斷促使自己去學習,在學生工作上盡力做得更多、更貼心。
      為了促進新老教師的交流,中文系搭建了靈活多樣的平臺。
      在日常教學之余,中文系通過共同參與課程建設、成立理論研究小組,來探討教學、學術,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共享。期中教學檢查,新老教師都會抓住機會互相聽課,特別是新開課程和平常課程的第一節課,老教師們都會認真聽,了解新教師的基本功,對新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思想、學科意識進行評判,同時關注新教師的授課是否清晰有法、有無自身特色,找出可以改進之處。而新教師在觀摩老教師的課堂教學時,則注重學習老教師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主動權、如何把握不同課程間的授課方法。
      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還會幫助新教師設計課程,幫助他們有選擇、有計劃地開設課程:既可滿足學生興趣和接受能力,又能展示自己所學。
      老教師傾囊相授,新教師積極好學,這種教學經驗和技巧的薪火相傳,是基于學術興趣和工作協作基礎上的交往互動,而不同于“小團隊”作為。在不斷思考和總結如何帶新、如何找出成功的課堂必備因素中,老教師們總有收獲,而新教師們成長得更快。這不但加速了團隊內的人際融合,也大大提高了同事之間的交流效率和團隊協作的效果。系內經常定期、不定期地召開交流會,新老教師們踴躍參與,暢所欲言,反映學生新近的課堂表現,找出學生的困惑和興趣點,交流在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提出個人的疑難,尋求大家的幫助。
      課余,大家還一起出去參觀各類文藝展覽、演出,甚至一同相約出游,在審美互動過程中,營造出新老教師的和諧氛圍,從而推動整個中文系的團隊建設。正如向靜所說的“個別教師的比賽成績,可以說是一種臨時的競技狀態,就像一棵樹的成長,她個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其實還是她得以生長、得以發展的環境與氛圍。這種既富有人文關懷、又富有創造力的寬嚴相濟的環境,是在中文系教師集體努力下,才得以營建與維持的,這種氛圍在我來學校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所以我這個新進校一年的老師,才能有這樣的成長。”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ASS亚洲熟妇毛茸茸PICS|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区艳妇糸列短篇|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日本亚洲免费无线码|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婷婷 |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午夜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1234区乱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亚洲精品无码99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网址| 亚洲av之男人的天堂网站|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